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
417 2024-11-19
制图 胡亚军
传统的战略海运指的是通过海上运输手段将作战部队和物资运送到指定作战区域的战略性行动。随着现代战争形式的发展演变,战略海运融合海上打击、兵力投送、火力投送、能量投送等内涵后,被升级为海上战略投送。海上战略投送力量作为战略投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自然成为实现前沿存在和实施海上威慑战略的重要支柱,以及决定现代海上局部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大国战略推动海上战略投送力量建设
世界性强国海军发展战略投送能力的经验表明,必须先有全球性战略视野,才会有将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转化为海上战略投送能力的动力。在美军发动的近几场海上局部战争中,海上战略投送一直作为主要运用方式,为前线美军的预先集结部署和应变调运提供运输保障主渠道。从全球海上战略投送力量的现状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组织指挥集中高效。美军大规模海上运输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关键在于有一个集中高效的指挥机构——军事海运司令部。军事海运司令部是美国海军跨舰队的司令部,其总部设在华盛顿,由美军运输司令部直接指挥,负责组织协调美国本土与海外各地区之间的海上运输,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权,其具体任务包括:拟制运输兵力使用计划;在受威胁时和战时把部队和物资运输到海外战区;完成和平时期的海上运输计划;补充人员;管理司令部下属的海军辅助船只并实施保障。军事海运司令部下设一个联合运输管理局和四个区域海运司令部:即驻日本横滨的远东军事海运司令部、驻本土加利福尼亚奥克兰的太平洋军事海运司令部和驻新泽西贝荣的大西洋海运后勤司令部(下辖大西洋军事海运司令部、东部海军舰队辅助部队以及第2后勤中队),以及驻在伦敦的欧洲军事海运司令部,各区域司令部根据辖区具体环境还设有下属办事机构。军事海运司令部编制约9000人,其中大部分为文职人员,军人基本上是辅助勤务和特种勤务部门的军官。
俄罗斯海上战略投送力量,由各方向的海军舰队负责。战时和紧急情况下,各级军事交通部门还可与国家各级海运部门协调,动员民用船只满足部队机动和军事运输的需要。
二是运输船只种类齐全。海上运输船只是根据作战需要将部队人员、武器装备和物资紧急输送到战区的基本力量。美军军事海运司令部现有运输船只由三类组成:即快速海上运输船、大型中速运输船和第一类预备役船。快速海上运输船由集装箱船改装,可确保在4天内完成3个重装备师的车辆投送,这种船装卸时间短、航速快;大型中速运输船是美海军战略投送的主力装备,包括“苏哈特”级、“戈登”级、“鲍勃·霍普”级和“沃森”级四类舰船;第一类预备役船队包括滚装船、散货船、载驳船等,平时由海运局管理,战时征召后归军事海运司令部指挥,负责散装货物和大型装备的输送,是军队海上战略投送兵力的有力补充。
三是投送速度不断提升。现代战争充满不确定因素,作战地点与投送需求变换迅速,一旦发生危机,必须以最快速度做出反应。美军认为,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的有效办法,就是对预置物资进行直达配送。海上预置船队是美军长期有效的应急作战保障力量,它搭载有大量预置装备物资,通常部署在可能发生危机的地区附近,一旦危机爆发,就驶往危机地点,或通过舰载力量直接投送,与空运来的参战部队会合,迅速投入战斗。经过30多年的建设,美军海上预置力量已经扩展成为一支遍布全球的庞大船队。美军海上预置力量分为三类:即海上预置船、作战预置船、后勤预置船。预置舰船集物资储备与投送功能于一体,极大提高了军事后勤快速反应速度。
四是力量筹划军民一体。再强大的军队,都难以独自承担繁重艰巨的战略投送任务,必须依靠国家战略运输力量,形成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家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在美军海运司令部掌握的兵力中,有64%是民用运力。战时或发生突发情况时,海运司令部首先面向美国商业市场,承租合适的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来满足海运需求,然后调用处于海运司令部“缩减建制状态”的预备役船只。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英国共计征用了56艘民用商船,涉及到33家公司、5000多名民船海员。战争结束后,被征用的商船中仍有40%被保留下来,继续为英军驻马岛的守备部队提供保障。
既可用于战争支援,又能实施战略威慑
海上战略投送力量是全球战略投送的主要依靠力量,其任务是进行作战物资的应急运输和作战人员及物资的后续运输。美军的海上战略投送力量主要负责为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战略机动的部队提供海上运输和油料运输,并负责直接向美海军各战斗舰艇提供油料、弹药、食品、拖曳和海洋监视勤务。其标准的运作方式是在危机爆发或战争初期,动用在战区附近部署的海上预置船向战区紧急运送作战物资,使用物资的部队从本土空运进入战区,同时动用快速海运船为从本土增援战区的重装部队运送人员和重型装备;如果冲突时间较长、规模较大,军事海运司令部还需征用后备运输船队,租用本国和外国的民用商船,实施大规模的后续运输。其实战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组织大规模海上运输,进行战略威慑。海上战略投送力量虽不具备速度优势,但是其运送大量重装与大宗物资的能力及相对低廉的成本是空中投送无法比拟的。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动用200余艘舰船,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供美军30天使用的战争物资储备,对萨达姆政权形成强大威慑;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更是通过海上运输将大量的作战物资投送到战区,确保了对伊作战的胜利。
预置船只提前部署,进行战略准备与投送。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军就在海外冲突热点地区部署了海上预置船队,一旦危机爆发就可搭载大量重型武器和物资装备迅速前往,与空运到达的人员和少量装备会合,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海湾战争中,布什总统下达“沙漠盾牌”行动命令当天,军事海运司令部就派出海上预置船队中的部分舰船,包括位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前进基地的海上预置船第2中队、位于太平洋关岛和塞班岛前进基地的第3中队分别全速驶往波斯湾,8月15日在沙特港口卸下了第一批装备,第1中队随后出动,3个中队在10天内就完成卸船任务,比预期提前了近15天,为应急部署的地面部队提供了必需的装备。
伴随海军舰队,实施海上支援保障。海上战略投送不仅仅需要对战区地面力量进行投送保障,更需要对战区海上力量实施投送保障。由于航母编队出航时间长、作战距离远,单靠从本土进行运输补给远远不够,因此美国海军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后勤补给计划,建立起梯次配置的远洋补给体系。首先是安排一艘航速高、续航力大的综合补给船直接与航母编队共同行动,实施海上伴随保障。在危险性较小的作战海域附近,则部署有多艘弹药运输船、油船、货船、修理船等后勤支援船只进行第二梯次保障,为航母编队提供接力补给和维修救助等服务。此外,美国海军还不惜巨资在海外建设网络化的前进基地,储备各类物资,让航母编队和辅助船只在往返途中获得充足的补给。
适应现代战争需求,发展趋势呈现新特点
随着国家安全战略和军队担负使命任务的发展变化,海上战略投送能力建设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装备运输集装箱化,提高快速战略投送能力。先前,美军采用的货物海运手段主要是依靠滚装船,但是这类船只数量有限,并且其周转时间较长。相比之下,集装箱运输的优点非常明显:节约费用——用集装箱运送货物在运输中不易损坏,从而降低储存与装卸成本;节省时间——卸载一艘集装箱船需24-28小时,而卸载同样的散货船则需4天左右;节约空间——一艘平均装载15.6万吨散货的船,使用集装箱则可运送20万吨装备。充分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提高在现有船只条件下应付危机的能力。
舰船行动高速化,提高战场集结能力。对美军来说,战略投送能力意味着凡是需要的地方就必须有装备存在,按战略要求预置在海上,使之便于到达任何地区。美军2001年的《陆军态势报告》所概述的目标部队,要求陆军能在96小时内把一个战斗旅投送到世界任何地方,这期间空运将发挥关键作用。之后是在120小时内部署一个师,它要求装载有预置装备的舰船开到执行任务的地点去与空运到那里的部队会合。随着部队机动性要求的逐步提高,美军提出未来海上预置舰船必须具备航速快、吨位大、综合补给能力强、自卫能力强和有直升机平台等特点。美军新订购的新一代“沃森”级大型滚装船首次采用了燃气轮机,该船以90%功率工作时航速可达24节,续航里程13800海里。该船是全世界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最大船只。
预置舰船基地化,具备攻防兼备的抗打击能力。未来海上预置舰船将具备多种功能,既有驳运能力,又有货物装卸系统,还可以同C4I系统接合,而这些正是加强两栖特遣部队打击能力所必需的。面对日益增多的中、远程导弹的威胁,美军还发展建造了一种“战略投送舰”。建造这种舰只的初衷,是将传统运输型海上预置力量发展成为一种攻防一体的“海上基地”,从而大幅度提高美军“由海到陆”的战略能力,并进一步减少对前沿陆上基地的依赖程度,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度的机动灵活性,集航空母舰与两栖攻击舰的特征于一身,可使美军具备在全球任何海域实现快速兵力投送与精确打击的能力。
军事物流可视化,增强海上投送效率。在战略投送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美军从海湾战争中得出的教训总结,经过近20年的研究应用,将全球作战保障系统、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联合全资产可见性技术、途中可见性技术与战略投送相融合,实现了箱内可视化、库存可视化、大面积跟踪和在运可视化,使美军的战略投送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先后给40多个国家的400多处海港、机场、基地、铁路车站等配送设施安装射频标签读写设备以及便携式运输管理员用自动化运输信息系统,同时在运往海湾的4万多个集装箱上都安装有卫星芯片,使得国防部能够清晰跟踪每一个集装箱,从而为美军的战略后勤保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王雪 孙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