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有生命力(1)

人人人网 2016-07-16 18:00:02

莎士比亚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有生命力

莎士比亚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有生命力

——谈瀛洲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英语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轻重音上面的,而中文是建立在平仄上面的。因此,怎样把莎士比亚语言形式上的美,用翻译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难题。比较早的翻译家,索性就用散文把它翻出来。后来,又有把莎士比亚戏剧用诗体翻译过来的努力,但在多少程度上可以称其为诗,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

  ■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艺术家追求的是完美的、理想化的东西。但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就不是这样了。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家,从画家到剧作家,不少人致力于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人性的两面性以及人类处境的两面性。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里面,就突出体现了这种两面性思想者小传谈瀛洲 本名谈峥,学者,作家。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和英国唯美主义。著有《莎评简史》,译有《夜莺与玫瑰——王尔德童话》《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另著长篇小说《灵魂的两驾马车》、历史剧《梁武帝》《王莽》《秦始皇》、文化散文集《诗意的微醺》《那充满魅惑力的舞蹈》《语言本源的守卫者》等。今年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一些国家以不同形式举行了纪念活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已经远去,可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我的演讲将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对莎翁作品存在两个误解我想先讲讲对莎士比亚作品存在的两个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是用十四行诗写就。莎士比亚的剧作,确实是用诗写出的诗剧,但那是一种特殊的诗,即不押韵的素体诗,再加上押韵的诗和散文,组成混合体,而不是由一种单一文体组成。有学者统计发现,莎士比亚的剧本,70%由素体诗组成,5%是押韵的诗,还有25%是散文。当然,不是说每个剧本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比例。在他早期的剧本当中,有韵的诗歌占比相对多一些。

  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素体诗?素体诗是中文里面没有的诗体,中文的传统格律是押韵的,到后来,有新诗了,随便怎么写都可以,也无所谓格律。莎士比亚的素体诗是不押韵的诗,但规定每一行要有十个音节,用一轻一重两个音节组成一个音步,每行五个音步,行与行之间不押韵,又叫“抑扬五步格”。在中文里面,没有相对应的诗体。中文每个字都有声调,所以中国的诗词讲平仄。英文里面的词没有声调,但是各个音节有轻重之分,所以他们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音节轻重上面的。

  大家可能听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也确实写过一个十四行诗系列,一共有154首。顾名思义,十四行诗每首有十四句,还有一个复杂的押韵格式。但是,在戏剧里面,一个人物讲话可能长可能短,不可能每次讲都刚好是十四行。所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可能用十四行诗来写。当然,也不排除当中可能有一两段遵循了十四行诗的格律。

  正因为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要把莎士比亚剧本在形式上的特点,完全用翻译表现出来,非常困难。比如说,一行十个音节,用英文可以表达出莎士比亚的意思,但用中文,有可能要用十几个音节,或者几个音节就可以了,这就很麻烦了。

  还有,英语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轻重音上面的,而中文是建立在平仄上面的,我们没办法把轻重转化为平仄,这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怎样把莎士比亚语言形式上的美,用翻译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难题。比较早的翻译家,如朱生豪,索性就用散文把它翻出来,不翻译成诗歌。后来,又有把莎士比亚戏剧用诗体翻译过来的努力,但在多少程度上可以称其为诗,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误解之二,关于莎士比亚写作所用的语言。很多人认为,莎士比亚用的是古英语。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我想也容易理解。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1564年至1616年。在那个时候,是中国明朝晚期,中国通行的书面语文是文言文,也就是古代汉语。于是,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莎士比亚写作时用的也是古英语。实际上,莎士比亚是用现代英语来写作的。

上一篇:外媒:俄军代表团访华与解放军交流作战经验
下一篇:蓝天“猎鹰人” 锻造安全飞行的“硬翅膀”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