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专家:日本想与中国对决?将比印度更屈辱

人人人网 2017-06-15 14:00:10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5月13日一期刊登日本大学危机管理系教授川中敬一的一篇文章,题为《在展示对决姿态前先看清中国的意图》,全文如下:

看到当前日本与中国的安全保障关系,让我联想起1962年10月起中国与印度持续大约一个月的大规模武装冲突。这场中印战争爆发前的状况与现在日中之间的状况非常相似。

中印战争以印度惨败收场,并招致该国国际地位下滑。日本人习惯上以为“是中国出于领土野心,单方面向爱好和平的印度发动侵略”,但实际情况却远不是这样。首先动手的是印度。

中印间的领土和主权问题发端于20世纪初,当时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却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主权问题是关于西藏的,领土纷争主要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地区。1957年,中国在西部地区建设战略公路。而印度则越过东部地区两国达成默契的边境线,部署军力,率先开炮。

此外,自1959年达赖喇嘛流亡以来,印度一直庇护他。在中方看来,这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恢复中华”这一近代中国革命命题。也就是说,印度在煽动“分裂中华”。印度的一系列行为,在中方看来,已经满足了动武的条件。

尼赫鲁政府还没有理解中方的意图,便开始动用武力,最终为自己轻率和鲁莽的军事政治判断付出了代价。

中国的领土主张

阻止中华民族的分裂,让外国重新认识到中国的价值观是始自清末改革运动的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性命题。领土持续被欧美列强和日本篡夺,成为大众革命的动力,与近代中国的领土观息息相关。

中国国民党继承了这一命题,同时,中国共产党同样也继承了这一命题。

共产党的建国理念可以归结为上面所说的“恢复中华”。中国的军力就是为了完成这一命题而存在的。因此,中国自1949年以来,大力发展以核能力为首的国防力量建设。同时,为了满足国防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现在,维护经济发展也成为军队的使命。按照中国的思维,如果失去国家的生存和社会民族的安全,稳定的经济活动将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中国才优先国家防卫。

中国军事战略的原则是“积极防御”,这点从未动摇过。因此,霸权主义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不过,中国对自己与美国在军力等国力上的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

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中国自己并不希望与美国进行军事对决。而将确保在中国市场优势作为国策的美国也同样如此。两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在军事领域也试图构建密切合作关系的原因也在这里。

能等量理解中国的意图吗?

实际上,如果不观察和理解这一脉络和结构,就认不清中国军事活动的本质和方向。

从这一结构来看待海洋问题,中方的目的是抑制美国在南海管制海上交通线的这种军事行动。在抑制的基础上,确保与美国谈判时的优势。另外,南海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即使为了防护海上交通线,也必须坚守“九段线”。

在东海和西北太平洋,中国军力希望突破该海域上的所谓第一岛链,向日本南部海域挺进,如果与美国爆发战争就可延迟美军部队的进攻。

中国计划在21世纪中叶左右,按照既定的兵力部署计划逐步实现上述战略。

印度之所以在中印战争中败北,除了尼赫鲁的思想问题外,还因为他对本国军力和国家体制毫无根据的自负,以及对中方意志和军力不切实际的低估。正如很多人指出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领导层和高级军人的情报认识以及作战领导能力的拙劣。也就是说,当时的印度既没有与中国开战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实力和战前筹备,只是基于唯我独尊的幻想,而将自己引向了与中国的战争。知道这段历史,我认为可以给现在的日中关系提供很好的教训。

反过来说,考虑到最近的日中关系,两国之间的确存在过纷争。日本警惕中国和感到不快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此,最近日本舆论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反华”“厌华”的倾向。

战斗虽说是军事组织专管的活动,但战争却是全国家的行为。然而,日本既没有打仗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展望。自卫队只关心组织的自我膨胀和生存,出于该目的才将中国视为假想敌。这便是日本的实际状态。国民也好,经济界也好,都缺乏国家生存保障是生存前提,即国防当事人的意识。这也是一个实际状态。

处在这种社会状况下的日本,要想展示与有着坚定理念的中国的对决姿态,除了大幅自我变革外,还离不开等量理解对方的意图。否则,可能会出现比过去印度更加屈辱的结果。

过去的印度幻想着“美英苏以及国际联盟都站在自己一边”。但最终谁都没有伸手相助。(编译/张诚)

日专家:日本想与中国对决?将比印度更屈辱

上一篇:俄在北极试验新型军事设备
下一篇:第十二届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结业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