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
417 2024-11-19
★【东海舰队 权威发布】★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记者要“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首都女记协定于今年底举办“女记者眼中的新时代”微视频+演讲活动。解放军报社记者李小琳成为其中候选人!!我们需要您动动手指贡献一份力量,为她助力! 那么,先跟着小编了解一下我们的美女记者吧!
“如果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高中班级的课桌上,阳光洒在脸上,你的眼眯成一条缝,你发现后来经历的一切,其实是一个长长的梦。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趴在上铺的舍友探出头来问我。我坐在凳子上,翘着二郎腿正喝酸奶,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很严肃地说:“嘿,亲爱的自己,别熬夜,别累坏了身体……”舍友大笑着说我提前进入“老年人时间”,我摸摸肚子上新来报到的一圈赘肉,瞥了她一眼:“别笑啦,小心眼角长细纹!”
对话发生在一年前的夏天,我就要硕士毕业。那时的我,知道爱美,知道要保养身体,却不知道即将面对怎样的工作……
说实话,来到中国军网、从事军事记者的工作,我想都不敢想。
“不敢”的原因有二——对军事领域完全“零基础”,不敢把“军事记者”的胸牌理直气壮地挂在胸前;在电视上看到阅兵时,总会有种莫名的震撼和激动,但那豪迈、雄浑的气场让我有点不敢靠近。
(一)
2016年7月20日,李磊、杨树朋遗体回国仪式直播中,班长李建杰在给我们讲述他参与维和任务的经历。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2016年7月20日,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遗体回国,中国军网全程直播,我被指派担任这场直播的演播室主持人。直播、维和、烈士、南苏丹……每一个关键词听起来都千斤重,就这样一股脑儿地向入职不到一个月的我“砸”来,实在有点懵。
除了抓紧时间做功课,我想不到别的办法,也没时间紧张焦虑。我上网搜索各种资料;把一个月前烈士申亮亮遗体回国的直播视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认真记下主持人提的每个问题和嘉宾回答的每个关键词;下载那些天各大媒体对两位烈士的图片、文字、视频报道,做分类,划重点;提前3天跟嘉宾联系,熟悉嘉宾所有的资料和发表的文章;梳理南苏丹的历史;了解我国参与维和的历程、联合国维和部队服装的设计理念等等。
可这样的“临时抱佛脚”让我愈发不安,即使熬了好几个通宵,连“差不多了”的感觉都没有,更别说“胸有成竹”。
唉,硬着头皮上吧,总要有第一次!
直播那天,听着曾参与维和的专家、记者和战士讲述在维和任务区的故事,想象着战乱、伤病造成的尸横遍野,我不禁后背发凉。四级军士长李建杰讲到,他离死神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在苏丹。正在执行探测任务的他,遭遇飞机轰炸,炸弹就落在他的不远处,爆炸声和冲击波震得他整个人都在发抖。这次“日常”的交火,炸死了两名当地百姓,一匹马和一条狗。这一次,原本已圆满完成维和任务的他,在听到李磊、杨树朋遇袭牺牲的消息后,咬破手指写下“请战书”,要求再次前往任务区。当他拿出“请战书”让我看时,我惊讶的表情和他平静的讲述对比得太鲜明。
英雄就坐在对面,看起来那么平常,但带给我的震撼却彻头彻尾。我看见了他骨子里的勇敢与倔强,也看见了军人两个字在熠熠发光。
(二)
2016年9月15日,记者李小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报道天宫二号飞船发射
紧接着,大项任务丝毫不给我喘息的机会,接踵而至。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压力,并且发现,这压力是只有军事记者才拥有的幸运!
2016年10月15日,记者李小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前的准备情况。
2016年9月15日、10月17日,我先后两次去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天宫二号、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在东风航天城里,航天人打趣地把自己比作胡杨,因为胡杨皮实、扛造、“死不了”。在缺衣断粮的时代,老一辈航天人扎根西北大漠,不仅打出一系列“争气弹”“争气星”,还缔造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今天,新一代航天人有的毕业于北大、清华等名校,拥有博士、硕士高学历,有的出生于家境殷实、生活富足的家庭,但来到这里后,无一例外选择了留下。
2016年10月17日凌晨3:30,记者李小琳在圆梦园广场,报道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出征仪式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走过多少风雨从来不说,身影隐在荒岭沟壑,有过多少功勋总爱沉默,青春点燃天光地火……”
面对这群人,我坚信他们比胡杨厉害,因为他们能创造奇迹!
(三)
幸运不止于此。
去年12月,我还有幸经历了军事记者身份给我带来的另一个独特体验——猎鹰突击队“魔鬼训练周”。
被同学戏称为“弱柳扶风”、向来与体育无缘的我,被这次“魔鬼训练周”好好地“修理”了一番。
前两天的项目很简单——爬山。可为什么山路无穷尽?爬了整整两天,依然走不到头?由于是移动直播,我不可能中途放弃,只能跟着队员们一边踏着积雪,一边拨开枯枝,朝着一座又一座山头进发。
一个跟我差不多年龄的队员,背着70斤重的行囊走在我旁边。我问他:“第一天就来了个山地负重行军,感觉如何?”他笑了笑说:“这是最轻松的。”霎时间,我感觉自己被风雪冻住了,错愕的表情让我的下巴拉得老长——这是“最轻松的项目”?那时我的腿正埋在雪里,感觉再也拔不出来了……
2016年12月记者李小琳在猎鹰突击队“魔鬼周”中采访
一路上,我从队首落到队尾,从第一分队落到最后一组。饿了,咬一口味道口感并不是很好的压缩饼干;渴了,学着队员的样子,捧一抔路边干净的积雪,用舌头舔一舔。两天下来,在摄氏零下10度的山上,我的两层棉袄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可有的队员,干脆只穿一件单衣和迷彩服,他们说,汗湿了粘在身上太凉。
第3天的雪地潜伏,队员们像雕塑一样卧在积雪中,握着枪的手冻得通红。潜伏训练练的是耐力,这一趴至少3个小时。枪上的雪化了,雪水顺着手背流下来,流过冻疮,蛰得他们生疼。
第4天的耐寒训练,一个个光着膀子的汉子在摄氏零下15度的雪地里“撒野”,即便我穿着再厚的棉袄,看见他们,还是会止不住地哆嗦。
第5天的夜间侦察、第6天的城市反恐、第7天的极限挑战,我听到了太多的枪炮声,被烟雾弹熏得几次流出蓝色的鼻涕和眼泪……
7天,在摄氏零下10度的单兵帐篷里和衣而睡;7天,没有刷牙洗脸,毫无“形象”可言;7天,在寒风中奔跑,永远忘不了嗓子眼充血后产生的铁锈味儿。
2016年12月记者李小琳在猎鹰突击队“魔鬼周”中采访
如果不是军事记者,这种经历,我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有吧?
可队员们告诉我,这只是“日常训练”,真正的战场,远比这个更危险、更艰苦。
生与死、苦与乐,这些我的同龄人,一次次刷新着我对那身军装的读解。
(四)
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身为军事记者,我记录了很多——珠海航展上,歼-20的一飞冲天;全国“两会”上,军队人大代表的踊跃建言;我更读懂了很多——烈士余旭墨镜后的微笑,是中国军人的自信;九寨沟地震灾区逆行的身影,是中国军人的担当;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哨兵,是中国军人的威严。
有同事说:“小琳,我觉得你这一年憔悴了不少。”我看看去年的照片,再照照镜子,望着胶原蛋白慢慢流失后的脸,扭头笑笑说:“这是军事记者经历风霜雨雪的标配!”
如今你再问我——
“如果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高中班级的课桌上,阳光洒在脸上,你的眼眯成一条缝,你发现后来经历的一切,其实是一个长长的梦。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我想,我会换个答案——
“嘿,亲爱的自己,不要醒来,这个梦真美。”
投票
攻略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强国论坛”微信公众号;
2、点击菜单栏“互动”——“女记者风采”投票;
3、找到【11号 李小琳】,点击下方投票,投出您宝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