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湖南“四
893 2024-12-25
个人简历
谢友苏,1948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江海书画会理事,中国(香港)工笔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友苏美术馆》馆长。
父亲谢孝思,著名书画家、园林艺术家。曾任江苏省美协副主席、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园林修整委员会主任、文教局长等职,出版有《谢孝思画集》、《苏州园林品赏录》等。鉴于他在保护苏州古城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卓越贡献,2014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204836号小行星以“谢孝思星”命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中心亚太部授予他“世界文化遗产守护名人”称号,央视为他拍摄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专题纪录片。
母亲刘叔华,诗人、画家,专功墨竹,自成一格,著有《刘叔华画竹》,为苏州“沧浪诗社”、“女书画家协会”发起人之一。
家庭的艺术氛围耳濡目染,父母良师的严格指导,奠定了他扎实的文化和绘画基础。谢友苏多年来从西画、国画、书法、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潜心创作、探索研究,他创作的风景画充满边寨山水的沧桑感、江南水巷的古朴感,自成一格。
《姜葱细切油锅热单等鱼儿上钩来》
近年来,他把绘画的精力投向了市井人物画的创作,描绘平民百姓家长里短的普通生活。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绘画功力,精细入微描绘出的人物朴实、向善、幽默而又充满生活情趣,充满人性之美。他的绘画语言在结构上是写实的,而表情、动态则适度夸张,形成浓郁、生动的幽默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旁白小诗点缀,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画家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爱心创作的作品,描绘和记录了一个值得慢慢品味和怀念的时代,一个合家欢乐、社会安宁的时代。画面洋溢的亲情 、友情、爱情的人间真情,体现了家庭温馨、社会和谐的中国梦。
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各级美展并获奖,并受邀去法国、美国、英国、香港、台湾和南京、杭州、上海、长沙等地举办个展和讲学,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个人广为收藏。
《不堪扰》
《周庄古韵》获法国“第二届中国著名书画家艺术作品展”一等奖。出版有《谢友苏国画作品集》、《谢友苏人物画集》、《市井》绘本。在著名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平江路创办了个人美术馆——《友苏美术馆》。
他极其用心创作的这一批具有浓厚中国风情、江南地域特色、体现市井温情、社会和谐的独特个性风格的绘画作品正日益被大众喜欢和深受关注。
“谢友苏笔下的苏州市井生活,是21世纪中国最不可磨灭的视觉形象之一”——由胡适先生早年在美国创办的、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机构——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如是评价谢友苏的作品。
《但求书中无穷乐洗净耳边是非声》
代序
平江路上隐奇笔,画意神出捉妙颜
读谢友苏先生的幽默工笔人物画
吴志攀
感谢苏州市高新区、苏州文化广电新闻局的鼎力支持,感谢谢友苏先生和嵇娴女士,使得谢友苏先生绘画的原作能与北大师生见面,与首都喜爱谢先生画的朋友们见面。
一、幽默工笔人物画
一日,我看闲书,书中有几幅插图, 是工笔人物画,精彩极了!书是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水蛇腰》,插图画家叫谢友苏。
谢友苏先生的插画,描绘的是姑苏小户人家的小日子。最令我惊讶的是,画中人物的眼神,刻画深入,表达出极为丰富的幽默感。
谢先生的画风是写实的,但又带有漫画式的夸张,带有丰富的戏剧效果。特别是画中人物的眼神,诙谐无比。这种诙谐,在我们生活中也不容易看见,因为国人的幽默感会突然闪现,转瞬即逝。但谢先生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将其捉住了,展现在画面上,再定格放大,让观众慢慢欣赏,哈哈大笑。
《馄饨担子市街挑》
谢先生对画中人物的眼神、嘴角、神态、身姿、手势、服饰、道具、座椅、书琴、茶具、院落等,都画得细致入微,十分耐看。看他的画,就好像坐在剧院看一出古典的滑稽戏,画面变成了舞台,画中人变成了戏中角色,角色演绎趣事,又演得那样惟妙惟肖,那么的淋漓尽致,那么欢喜夸张,诙谐逗乐,我看得捧腹大笑,笑得差点背气去。
我从未看到过类似谢先生作品这样的工笔人物画,因为,在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中,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许我是圈外人不懂行,因为谢先生的画法十分鲜见:他在工笔人物画的传统画法中,走出一条新路。人的眼神,本来是最为传神的亮点。眼神有庄重的,也应该有滑稽的;画法中有写实的,也应该有漫画的。谢先生属于后者。
《困人天气日初长》
二、中国的罗克威尔
为慎重起见,我将中国《美术》杂志从创刊号直到近几年的工笔人物画,快速浏览了一遍:我国解放初期的工笔人物,多受古人影响,人物表情,少有生气。解放后的前十七年,因受政治因素影响,人物多为工农兵“高大全”形象,不敢有幽默和讽刺表达。“文革”结束后近四十年,先是文人下海,忙于发展市场经济;等一部份文人富起来之后,画作又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安心作自己的画家直到近两年才日渐增多。但已经被冷落许久的中国年画和连环画,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现在流行的拼照片式绘画和日系漫画风格的数码版绘画,虽然其中也不乏优秀者,但属于井底之蛙的我,还是更偏爱传统风格,需要真功夫的中国工笔人物画。
《秋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柿出墙来》
在国外插图画中,如法国的杜米埃和美国的罗克威尔的作品,极具诙谐与戏剧色彩。杜米埃因为画讽刺漫画,被法国当局驱除出境,一生颠簸,但他的讽刺漫画作品为后世广为传播。罗克威尔的美国市民生活的主题画,被誉为美国政治学的民间版的教科书。他的《星期六晚报》杂志封面画作在美国中下层社会的影响范围,远比学院派教科书更广。现如今,谢友苏先生的诙谐风格的中国工笔人物画,足以同法国杜氏的讥讽与美国罗氏的西画幽默媲美了。
《惊梦》
三、读书佬
在谢先生的多幅插图中,我最喜爱的一幅,是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者,仰在椅子上读书的工笔画,我称其为“读书佬”。画面上的老者,民国打扮,坐拥书城,悠闲自得,他正翻看一本线装书。只见他一只手捧着书,另一只手食指沾着口水将要翻页。老者眼镜架在鼻子下端,小眼睛从镜框上面看出去,聚精会神,读他那本宝贝书。老先生留着小胡子,知人情世故,退江湖庙堂。他可以是《茶馆》里的老爷?或《子夜》中的小商人?还可以是汪曾祺小说《迁》中的那位教书的高先生?或是苏州民国时期住在醋库巷的那位有名的书呆子沈修先生,或是后来离开京城回到苏州开书铺的屈伯刚先生。总之,苏州古城,历史悠久,藏书、读书和校书及爱书的奇人颇多,谢先生画中这位老者,好像前面几位读书人的缩影。
《书摊忆旧》
四、妙在眼神
中国工笔人物画也有很好的戏剧性的场景,如《韩熙载夜宴图》的连环故事,还有《唐人捣练图》中的生动嬉戏的姿态,也有《唐人打马球》中宫女骑马飘逸动感。尽管如此,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皆未作为画面的亮点着力刻画。中国历史的工笔人物眼神,或是过于沉稳与淡定,或是目光呆滞,死气沉沉。也许是国人受中庸之道影响太深,不能自拔?或学老庄无为处世,真的无能为力?好在人们都看惯了,习惯成自然。
《头等事业顶上生涯》
然而,看谢友苏先生的工笔人物画,更让我眼前一亮。他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故事性和人物表情的生动性,又饱含中国古代滑稽戏中的捧哏逗乐的趣味性,使工笔人物画变得更加生动,表情更加夸张,戏剧性更为强烈。如同美国的罗克威尔的封面人物画,谢先生的画每一幅都在讲述一个故事,画面充满喜感,角色脸上洋溢着喜剧色彩,看得人心花怒放。谢先生将中国宋元滑稽戏美学与西方漫画夸张手法结合起来,运用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再将姑苏坊间小事,市井小民,坊间趣闻,融入一炉,小火慢炖,真色香味俱全,雅俗美共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五、拜访谢友苏先生
去年,我有机会到苏州,在火车上与友人方博士谈起我对谢友苏先生画作的观感。方博士说他或许可以通过当地朋友找到谢友苏先生呢。几通电话过后,方博士联系到熟识谢友苏先生的老友,并可安排我们前往拜访。这真是昔日观其画,今日拜其人啊! 到苏州,忙完公务,方博士便带我和郭校友赶到平江路上的友苏美术馆,在那里我们见到了谢友苏先生。
《谐鸣声声入耳好话句句中听》
谢先生已年过花甲,身材清瘦,话语不多,是一位谦谦君子。因为初次见面,他不知道我的年龄,从相貌上看我比他还老:这个老头为何从京城千里迢迢跑到苏州来找他?让人费解。当我谈起对他的画的感受时,他起初的疑惑便开始消失了。谢先生和夫人带我参观了美术馆:一楼正在展出的是他父亲谢孝思先生的遗作,笔墨功夫极好的国画山水,提款的书法与印章都好。二楼存放着我所熟悉的谢先生画的那些插图原作。这些画多是四尺斗方,木框玻璃,色彩比印刷品更生动和亲切。
《扬眉挥洒千秋句 俯首甘为孺子牛》
经谢先生介绍,方才知道,这些画原本并非插图,而是他单独创作的。后来有出版社编辑认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与谢先生的画很搭,借来用作插图。
谢先生告诉我,他早年随父学画。他父亲是苏州著名的城市规划部门的老领导,对苏州城的园林保护作出过巨大贡献。谢老先生对本地的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对书法绘画的成就,至今在当地也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的。
谢友苏先生早年插队太仓农村,后调到当地工艺美术家具厂担任图案设计,1977 年调回苏州电影公司任美工。他画的花卉、鸟虫以及山水,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技法。在山水画图案中,不但有江南风景,也有云贵山水。他告诉我说,他们祖籍本是贵州,所以,他多次到云贵写生,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再往后,他主要画工笔人物画。
《溢美只需三两句赏心不厌百千枝》
他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隐约可以看出西方表现主义的手法,同时充满戏剧性和叙事性。他的画风给我的感觉是,“用工笔来演故事”,这也便成为他在中国工笔画坛中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用这种新的方法,重新塑造姑苏小城中的小人物,演绎令人发笑的生活小事情。如今,年逾花甲的他,经验与技法都到达人生最好的时候,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绘画的感觉也都到了最成熟的时候,画面更加温和,色彩全无烟火气,更没有江湖味,有的只是天真和诙谐。
谈到中午时分,谢先生请吃午饭,我们边吃边聊。临别时,谢先生还送了我们几张高仿的作品,其中就有我喜爱的“读书佬”。据说这张画也被台湾诚品书店的吴老板看中,并有意收藏。但谢先生没舍得,因为他自己也很满意这幅画,想留在家里,伴读余生。
《重操儿时戏减肥添乐趣》
六、看画遐想
回到北京,我常常看这幅“读书佬”的高仿画,浮想联翩。将来等我退了,身子骨也老了,不想出去走动,就像画中这位“读书佬”那样,安坐家中,喝茶听曲,看闲书。看书坐着的地方并不要大,但要坐拥书城。书也不讲究版本,错字少些即可。书的品相要求也不高,未缺页就成。在工作单位,同事常笑我藏的书都是垃圾!我便自嘲,我就是收破烂的。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读书人的精神,是脱离了高级趣味的精神,这是返朴归真的精神,这是独处即安的精神。看书我不挑不捡,什么都能凑合,但是,在当下浮躁之社会,要能做到安静地读书,并非容易。如能做到画面上“读书佬”那样,如醉如痴,专心致志地读书,这辈子我也可以了。
2016 年12 月(吴志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钓鱼何需杨柳岸一缸清水亦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