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
835 2024-11-04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十三五”时期,为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求,我市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研究制定《滁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将大力弘扬体育文化,积极打造特色群众体育品牌,不断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加速建设“健康滁州”,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发展目标
根据实施计划,到2020年,我市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6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60万,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45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皖东地区凤阳花鼓健身舞和民间民俗体育健身项目等特色文化的作用。搭建全民健身对外交流平台,引领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全民健身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 特色品牌
继续创新天长“茉莉花”体育节、滁州市“畅游琅琊·品味山水”系列健身活动,结合皖东地区自然环境、山水优势、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皖东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形成“一市多品、一县一品”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格局。
大力发展健康跑、健身走、骑行、登山、游泳、钱杆子健身操、广场舞、体育舞蹈、竞技麻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击剑、轮滑、航模、龙舟、美丽乡村越野体验赛等适合不同行业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和城乡居民家庭参与的特色运动项目。
每四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定期举办不同人群参加的各类运动会。以竞技体育为引领,搭建参与面广、吸引力强、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运动融合开展的全民健身竞赛展示平台。创新健身气功发展方式,在高等院校、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中积极推广,建立健身气功站点100个,发展会员1万人。推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组织体系
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实现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加强和规范市、县(市、区)级体育总会建设,发挥管理、指导、服务、枢纽的作用,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向基层延伸,壮大乡镇(街道)、村(社区)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增强自治和服务功能。到2020年,法人社会体育组织总量达到150个,会员人数达到10万人。
关键词 统筹规划
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设置无障碍。
到2020年,完成滁州市本级“五个一”工程,即1个中型体育馆、1个中型体育场、1个中小型游泳馆、1个综合型多功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1个体育公园。加大手球场地建设,市本级、天长市分别建设一片沙滩手球场,所有手球传统项目或特色项目学校建成一片标准手球场。业余体校完成搬迁建设任务。50%以上县、市、区建成“五个一”。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体育服务功能。
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已建成居住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的,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校园体育健身设施。按照每万人0.5个的标准规划布局,逐年建设标准的足球场。加大滁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使用与管理力度,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社会资金,合理利用景区、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关键词 融合发展
结合美丽滁州和健康滁州建设,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养老等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扩大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健身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体育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养老等多产业融合的体育主题公园。利用皖东名城、名山、名亭、名湖、名镇、名村、名址,创建皖东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基地。
扶持滁州市五环体育器材有限公司、滁州海力士健身用品有限公司、定远球类产业园等,加快推进滁州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琅琊山国家级森林氧吧”健身步道建设,大力推进明光市八岭湖体育旅游公园、来安白鹭岛森林体育旅游公园等项目。创建本地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体验活动,提升体育旅游休闲品牌活动知名度和品味。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体育休闲旅游运动、体育产品制造、体育产品销售”等技术开拓市场。
关键词 科技服务
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实现我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市、县(市、区)全覆盖,开展国民体质测试进单位、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村)“四进活动”,出具运动处方,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水平。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实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管理制度。
关键词 突破重点
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加强学校体育,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实施校外体育活动计划,扶持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和赛事活动。建成滁州市体育职业学校综合训练馆,加强手球、体操、排球、篮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为重点,初步建立政府主导扶持、社会积极参与的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20 年,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传统体育项目和学校达到100 所。普及手球运动,努力打造“东方手球之都”,全市手球特色学校达到45 所。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与体育系统后备人才竞赛制度接轨,建立市、县(市、区)、学校三级联赛体系。探索职业体育发展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
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实施健身助残工程等。
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定全市足球场地建设规划,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建设校园足球活动培训基地及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到2020年,足球特色学校达到80所。校园足球要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广泛开展五人制、沙滩足球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
同时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为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