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
835 2024-11-04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曹国宏
通讯员 徐海林
有一家总部在南阳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其社会担当也令人刮目相看,这家企业就是由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社会化扶贫先进个人、2016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秦英林引领的牧原集团。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牧原集团的原始创业地内乡县,走进牧原产业延伸到全国的更多区域,看到的是秦英林用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观而推进企业跨越发展的壮丽画卷,领略到的是秦英林用现代企业家的胸怀格局而铺就的政府信任、百姓欢迎、社会满意的精准扶贫新路径给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坚持科技驱动,担当远大的社会责任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作为一名党员,责任无限;事业做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担起的责任不是负担,而是民族大业。”这是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出的责任担当的思想境界。
24年前,秦英林和妻子钱瑛告别体制内的生活,回到豫西山区老家,立足农村创业并坚守行业选择,始终把致力中国养猪强国建设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秦英林深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养猪数量虽居全球第一,但养猪技术却落后于欧美国家,也使得中国猪肉价格长年超过欧美国家,成本差异也很大。秦英林认为,只有具备世界一流的养猪技术,才能与中国同行一起把中国这个养猪大国推向养猪强国,才能让中国老百姓都吃上质优价廉的猪肉。因此,他把科技创新作为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强化学习,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养猪技术,改善猪肉品质,降低养殖成本。
秦英林主导成立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请美国前猪病医学会会长莫瑞森为代表的国际专家团队,建立以1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的技术攻关团队,展开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目前已获得436项国家专利。
秦英林不仅注重对养猪经验和技术的研发创新,更注重这些经验技术在同行间的推广应用。他无偿为周边上万农户提供行业信息、猪舍规划设计、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经验和技术,帮助农户节省猪舍建设成本、降低养猪成本、提高生猪品质管理能力。他还利用担任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理事和河南省养猪协会会长的便利,带领技术团队参加行业大会和同行企业交流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由此,牧原集团的养猪经验和技术引起世界各国技术专家的广泛关注,他们经常到访牧原集团参观交流养猪经验技术,使中国养猪技术在全球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并不断带动中国养猪业步入新的发展坦途。
在秦英林的引领下,牧原目前已形成了集科技研发、饲料加工、生猪饲养、屠宰加工、生态农业、电商服务等多领域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并在全国12个省(自治区)投资超百亿元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在选择产业布局时,牧原优先到国家(省)级27个贫困县投资建设生猪产业链项目,完善配套生产要素,直接吸纳周边地区2万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5万元~7万元,带动当地养殖、种植、物流运输、建筑、制造等上下游产业迅猛发展。
发挥集聚优势,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牧原不但在创业地内乡县建设了河南最大的生猪产业集群,带动内乡成为全国生猪生产大县、生猪活体储备基地,而且围绕产业链和上下游供应链搭建平台,实现新的更大的产业集聚,让政府和百姓享受到企业带来的更多红利。
秦英林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和内乡县政府结合,创新推出“龙头企业+平台+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新模式,即叫响牧原龙头,创意设计农牧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园平台,吸引企业入驻,依托牧原迅速扩张产能、拉长链条所释放的农牧装备产品市场,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为农牧企业提供装备配套;县里为入驻项目提供一系列优质政务服务和定制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在谋划建设孵化园的同时,又谋划建设农牧装备制造产业园。目前,已吸引年产100万套的风机项目、100万台现代自动化喂猪设备项目、加工金具15万吨及300万套猪舍设备项目、6万套机电设备项目、1.6万台污水废气环保处理设备等总投资27亿元的8个项目入驻并紧锣密鼓建设,对于做大做强内乡日益丰富的机械电子和装饰建材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英林还运用牧原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携手县政府引入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的以色列索力公司在内乡成立“高效农业开发公司”,建设中以(内乡)高效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项目。该项目将依托以色列在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的优势,主要引进以色列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新品种繁育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集成展示以色列控温、控光、控水、控肥、控气“五控合一”的成套高端设施农业。该项目将培育成现代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复制推广,走“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带动该县农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农户获得更多实惠。同时,以该园区为引领,(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