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
835 2024-11-04
2019年5月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举办“新中国70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为主题的上海市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校和高校的170多名学者以及《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一起参加了相关的研讨活动。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郭庆松主持本次论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沈炜致辞,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进步的道路,新中国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是新时代学者的使命。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解超在致辞发言中指出: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基本问题,勇敢推进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今天我们在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时,应着力把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宝贵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学术化和知识化,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教授就“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进行主题演讲。他认为: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从“现代化”总体理念的提出着手,强调了急需开启现代化战略的必要性,同时围绕社会主义发展、解放和保护生产力的首要问题进行全面论述,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建设现代化的“基本方针”;同时提出“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是核心问题。毛泽东又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三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二是关于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的理论,三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以实现国家民生体系的建设。就三大理论结晶的“独创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以清晰的思路和表达就“‘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与核心要义”进行主题演讲。提出从一条主线、一把钥匙、一种框架的脉络的论述。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理想目标的道路过程。一把钥匙:只有读懂中国道路才能解释中国奇迹。解释当代中国问题的密码,要从中国道路中去寻找这个钥匙。中国道路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一种框架:要从定性、定位、定标、定法、定力进行概括。这五点都是从中国道路的要义上进行定义。中国道路的性质决定中国道路的方向,立足历史方位,找准历史坐标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历史发展的方向。定位决定定标,揭示中国道路战略目标。定力是要回答动力何来的问题,实现战略目标的推动力量,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的主体力量是最主要的三个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就“中国为什么能够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进行主题演讲。他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稳定社会秩序和驾驭现代化发展的领导能力、在与时代同行的实践中勇敢推动理论创新,坚定不移走符合自己国情、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不动摇、带领人民创造出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很好把握了发达国家产业技术转移等战略机遇、精心设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捍卫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