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
1742 2024-12-27
广州是一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自古就有岭南水乡的美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历来高度重视治水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新河浦涌和沙河涌整治,到90年代的珠江截污,再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和亚运治水,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国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广州治水进入历史新阶段。
“从前那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终于回来了!”谈起大源支流的变化,在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土生土长的徐丽红深有感触地说,“就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到溪边戏水捉虾,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正值夏季盛花期,海珠湿地迎来了不少观赏菖蒲和荷花的市民;随着周边河涌水质的改善,每年到海珠湿地鸟类种数已超过170多种,成为广州市内最佳观鸟点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替演进,广州市水问题交错交织,其治水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仅在广东省极具标本性,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广州市迎难而上、精准施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路特大城市治水之道。在河湖治理工作上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为解决老城市水环境染污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水环境治理的“羊城模式”。
近年来,广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探索出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即按照“控、截、清、补、管”的5字方针,以全面落实河长制的“1套机制”为统领,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深入“3个源头”治理,全面实施“4洗”和“5清”专项行动,通过综合施策,系统科学治理,推动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不断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1-5月,广州市9个国考断面全部稳定达标,鸦岗断面从2018年的劣Ⅴ类水到目前稳定达到Ⅳ类水;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上报平台的黑臭水体消除数量全国第二,车陂涌、双岗涌、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流溪河流域89条一级支流劣Ⅴ类数量由46条减少到20条,污染物氨氮排放总量削减了79%,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
据2019年5月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过程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广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连续2年获得国家督查激励,入围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国广泛宣传;猎德污水系统“挤外水”等三个案例入选住建部评选的提质增效范例。(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通讯员赵雪峰)
[ 责编: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