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这些企业被认定为新一批贸易
1491 2025-01-07
■邵建■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热,不断有世界文化名人造访上海,包括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等。他们在沪期间均作了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所讲内容丰富,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等方面。他们访问上海的新闻,在当时的报纸上广为刊登,引发强烈反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地位■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对于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从未有过强烈的排斥,反而是很容易吸收。上海从不排斥一切可以带来进步、变化、效益、时尚的外来东西,从器物到文化,无一不充实着上海的社会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
【摘要】 ■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热,不断有世界文化名人造访上海,包括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等。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作为媒介的作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涌入上海,也离不开西方人来上海居住、旅游和访问所带来的真实互动。
■邵建■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热,不断有世界文化名人造访上海,包括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等。他们在沪期间均作了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所讲内容丰富,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等方面。他们访问上海的新闻,在当时的报纸上广为刊登,引发强烈反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地位■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对于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从未有过强烈的排斥,反而是很容易吸收。上海从不排斥一切可以带来进步、变化、效益、时尚的外来东西,从器物到文化,无一不充实着上海的社会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上海重新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平台今日的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这里既有老式中西建筑散落,也有现代化摩天大厦林立;既有徐家汇大教堂的歌声,也有龙华寺的香火;既有上海老街的茶馆,也有新天地的酒吧……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洋,时尚与怀旧,各有各的精彩,展现了海派文化的魔力和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从商业都会到文化交流前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上海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个不起眼的滨海小县。但开埠以后,上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都会城市,并且几乎一直享有着中国最大商业都会的名声。“大上海”以其超凡的城市魅力、商业能力和经济规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西文化在晚清上海的接触与交流,从器物、制度到精神,全面而深入。在器物层面,从西方近代的照明用具(火油灯、煤气灯、电灯)、自来水、通讯工具(电话、电报)、交通运输工具(轮船、马车、电车、汽车),到日常生活用品(缝纫机、电风扇、照相机);制度层面,从市政管理制度到教育制度、作息制度(如星期日休息、一天分为24小时)到议会制度;精神层面,从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到倡导竞争意识、进化观念,等等。这些元素全部是自西方植入,并且在上海生根发芽之后,再辐射到周边地区。上海是西学输入的窗口,西学通过西书出版、报刊介绍、学校灌输、博物馆图书馆展示引入。民国时期,学习西方深入人心,上海更是引风气之先,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传播的中心。现代思想潮流迅速涌入,输入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在系统性、学术性及质量、数量方面都大幅提高,形成西学东渐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近代以来,上海几乎一直保持着西学输入和传播的中心地位,这也与上海发达的出版印刷市场有关。某种程度上,社会思潮变迁与出版印刷市场形成了良好互动。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作为媒介的作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涌入上海,也离不开西方人来上海居住、旅游和访问所带来的真实互动。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热,不断有世界文化名人造访上海,包括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等。他们在沪期间均作了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所讲内容丰富,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等方面。他们访问上海的新闻,在当时的报纸上广为刊登,引发强烈反响。世界名人造访上海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和推广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以全新姿态融入到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多年的沉寂涤荡一空,迅速以申城独特的城市魅力返回到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最前沿,并且重新焕发活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这种包容气质自开埠以来便已经具备。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对于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从未有过强烈的排斥,反而是很容易吸收。上海从不排斥一切可以带来进步、变化、效益、时尚的外来东西,从器物到文化,无一不充实着上海的社会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上海重新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平台。自1986年举办国际艺术节以来,上海设立的国际文化节近10种,电视、电影、服装文化、音乐、艺术博览、旅游等方面均有大规模的国际性交流活动。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友好城市在上海举办国家文化周、城市文化周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异域文化在上海的交流和推广。目前,上海已经举办了德国文化周、法国文化周、澳大利亚文化周、墨西哥文化周、俄罗斯文化周、埃及文化周、土耳其文化周、伊朗文化周、阿拉木图文化周、复旦大学日本文化周、中俄妇女文化周、中德文化周、米兰上海文化周、上海马赛文化周等活动。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来自五大洲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布展,国内不少城市也在世博会场馆布展,数不胜数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窗口作用得到极致发挥。日前正式运行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上海零距离地向国人展示,并且融入了相当多的中国元素,这是中美文化的又一次重要对接和互动。从文化聚集地到辐射源在逐渐成为东方商业巨埠的过程中,上海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得以形成。这座城市长期以来不仅是“东方的巴黎”,而且是西方文化输入的中心和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中心。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促进下,大众文化、高雅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等空前活跃,学者、艺术家、小说家、影片制作人、报人、出版人纷至沓来,逐渐成为国内文化的聚焦之地。民国以后,戏剧、电影、小说等形式的大众文化得到有力推动,谴责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风行上海,电影成为新的大众流行文化形式。上世纪20、30年代以后,上海的文学成就备受关注,堪称中国现代文学中心,不但是文学作品出版发行中心,而且也是文学创作中心。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创造社、左联等文学团体和组织活跃在上海,引领着全国文学风气;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丁玲、萧红、郁达夫、林语堂等齐集上海,彰显了上海的强大文化集聚功能。21世纪的上海,尽管在文化中心的地位上不如民国时期,但它作为各种文化的聚集之地功能和地位并没有改变。现实证明,上海正在越来越多地扮演文化辐射之源的角色。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就明确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中心的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建成高水平的、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交流中心的近期目标。同时,有关方面还在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在大规模文化设施建设、经营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获得了成果。上海蓬勃的都市文化,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所在。从文化商业到文化事业商业和文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这在上海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文化产业规模相当大。当时,上海的出版社、电影院、戏院数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一流的城市一流的经济,一流的城市一流的文化。”今天的上海,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同时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反过来促进经济繁荣,这是上海城市发展相互依托、同步进行的两条主线。近10多年来,上海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一些文化产业部门在寻找文化与市场的结合点上,做了成功的尝试,探索出符合上海市情的发展道路。在文化设施建设、媒体传播、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演出市场、电影发行放映、艺术品市场、时尚休闲、城市雕塑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经验充分证明,文化不能脱离市场,市场因为文化支持而能够得到持久的动力源泉。文化和市场更好地结合,不仅能使文化机构或个人获得丰厚回报,也能够借助商业的力量,扩大文化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文化大都市的要求,上海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增加了投入。一批重点设施工程,如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国际赛车城、上海虹口足球场、上海马戏城、东方艺术中心、上海话剧中心、上海美术馆陆续建成,徐家汇藏书楼重新开放。这些设施不但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都市风采,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商业效益和文化效益,在文化交流和辐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拥有历史积淀的上海,在商业发展和文化事业之间找到了合适的结合点,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二者相得益彰,确保效益的最大化。总之,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包罗万象的移民城市,吸纳和接受能力不断壮大。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只要有能力便可以在上海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来自各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也能够在上海得以展现和融合,只要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能够为城市生活带来新意,并为市民所接受。这种宽容和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或者可以归入人文关怀的意识。百年来它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今天依然是上海的鲜明特点,有助于吸引各地精英到上海发展和创业,也能够促进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丰富,从而使上海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上都处于一种文化中心的良好态势之中,进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