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这些企业被认定为新一批贸易
1491 2025-01-07
押运员将文物从车上卸下运往三星堆文物库房
昨日上午,三星堆博物馆内,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共8家文博单位的国宝陆续与大家见面。
据介绍,6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点交、包装、完成后,次日从北京出发,经河南、湖北武汉、湖南岳阳、长沙等地调集文物,于9日 晚抵达三星堆。它们将于18日正式与公众见面,进行为期3个月的展出。本展萃集中国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级文物占比 80%。期间,市民购买5元的游园票,就可入园看文物展。
“这次文物入川,一路上与洪水赛跑,有惊无险。”三星堆博物馆负责点交的工作人员郭汉中介绍,因为湖南、湖北涨洪水,文物运输过程中,几次与洪水相遇。
此次来川展览的文物中,包括司母辛鼎,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大禾人面纹方鼎,与四羊方尊齐名的、最大的铜尊——牺首兽面纹铜尊,有“中国铙王”美称的象纹大铜铙以及牺首兽面鱼纹罍、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等一批国宝级器物。
据介绍,文物布展工作面临最主要的难点集中在两个字:重、脆。“重”是由于部分器物非常大,很多都是同类型器物中最大的,比如有‘中国铙王’美 称的象纹大铜铙重达220公斤;“脆”则因为很多本来就很重的重器又是由很多碎片修复而成,如最大的青铜尊——牺首兽面纹铜尊则是经200多片碎片修复而成。而放置国宝的展厅,对文物的保护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恒温恒湿。
对于如何保护国宝安全,三星堆博物馆方面表示,每个展柜都将设有报警器,只要有人触摸,报警器就会将信息传递给保安部门。除了红外线、声控系 统、24小时闭路监控等各种高科技装置,房门还设置了电子门系统,需输入很多密码才能进入,整个放置国宝的展厅可谓“密不透风”。
象纹大铜铙
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重67.25公斤。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 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低沉而洪亮。经金相分析,含铜量为百分之九十八点二二,铅锡含量甚微,说明系红铜铸成,取 其性能柔韧,重击而不易断裂,以适用于打击乐器。
司母辛鼎
“司母辛鼎”是考古挖掘出最大的鼎,于1976年被发现,而司母戊鼎是1939年被盗墓人员发现的最大的鼎。司母辛鼎重117.5千克,比司母 戊鼎大约轻了八倍。考古专家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与司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
国宝档案
“有脸面的青铜器”
大禾人面纹方鼎
年代:商代晚期
特征: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
“这是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青铜器研究专家袁鑫介绍,该鼎于1959年在湖南宁乡县出土, “被农民砸碎了卖给废品收购站,差一点儿就被回炉冶炼了。”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这是目前中国出土的唯一一件以人面纹为 饰的鼎。幸运的是,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发现。文物工作人员跟踪追击,找到了10多块,经初步拼对与研究,发现只缺 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馆里后,修复师傅张欣如马上对其进行了修复。有意思的是,隔了二年,残缺的一腿也找到了,于是用这条正宗的腿换下了假腿。
袁鑫介绍,有一种说法,鼎上所绘人面是一个高贵的女人形象,有可能是大禾方国信仰的神明或统治者,但是这种说法有待考证。
据介绍,在商周时代,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作为祭祖等用的礼器,成为标志统治权力和身份等级的一种器物。
“废铜收购站”淘回的“尊王”
牺首兽面纹铜尊
年代:商代
特征:通高73.2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31厘米
“这件文物是从20多个麻袋里找到的,文物工作者耗时几个月从200多件碎片中将它拼接完成。”湖南省博物馆青铜器研究专家袁鑫介绍,尊为酒 器。这件被誉为“尊王”的铜尊是在废铜收购站偶然发现的,当时铜尊已严重破碎,经文物工作者精心修复,才使这件艺术珍品重现原貌。
“该器造型高大,装饰精致,与著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一样,证实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铜时代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与科技水平。”袁鑫介绍,在兽面纹各部位如鼻端、嘴角、角根、耳根等处都装饰了小的乳钉纹。
成都商报记者 王明平 摄影报道
(责编:董子龙、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