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调查

人人人网 2017-07-03 05:04:48

原标题: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富起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调查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之功,犹如滴水穿石。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大对党中央关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系列战略部署的落实力度,取得显著成效。近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随着保障法的实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将实现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

围绕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近年来,各地不断进行探索。在春节来临之际,半月谈记者分赴全国多个省市进行了走访调查。

奔向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调查

2016年3月16日,河北省永清县群众在县文化馆内练习书法 李晓果 摄

上篇:用文化点亮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

半月谈专题调研小分队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基层百姓的生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5年多来,参与城市近百个,已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半月谈记者在江西、江苏、河南、云南、重庆等地采访时看到,抓住群众需要,依托已有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项项群众文化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盘活资源,传统建筑变身“精神高地”

在江西省新干县桃溪乡板埠村村南的溪水上,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水阁凉亭,古色古香。放学后,村里的孩子结伴在这里看漫画;周末,在县城里读书的学生争相“霸占”这里的计算机;凉亭外广场上,舞蹈队每天都在跳舞……

“以前就过年时有村民去里面祈福;现在我们将这里改为文化服务中心,每天都有人来。”村主任杨国儿告诉半月谈记者。

在江西,当地政府将一些农村闲置的老祠堂、老建筑进行改造,变成村民们的“精神高地”。

同为明代建筑的潭丘乡中洲村邹氏祠堂,被保护利用得更充分。在祠堂门口,半月谈记者看到“中洲村文化服务中心”“中洲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洲村计划生育协会”“中洲村老年人协会”等11块牌子悬挂在外。

据潭丘乡副乡长闫飞介绍,这里原来是村民举办红白喜事和宗族议事的地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祠堂被赋予文化道德课堂、法治宣传讲堂、议事评理公堂等功用。

在盘活资源方面,一些地方还探索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由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服务方式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进一步满足了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受到老百姓欢迎。

依赖新技术,“互联网+”助力精准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在一些地方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6年3月26日,“文化上海云”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9个月来,平台活跃用户量达到近100万,每月访问量达1500万人次。上海市群众艺术馆2016年依托文化云平台采购3000场节目,吸引了近2000家社会机构报名参与比选,230万人次参与投票,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点单”,使供需精准对接成为现实。

“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满天星啊……”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龙洞街道的社区文体中心里,一曲中气十足的《咱老百姓》给隆冬的社区增添了几分暖意。

秉承“你点单,我服务”的宗旨,焦作市于2015年5月开始在全市实施“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随着工程的扩容,借助“互联网+”理念,一个服务更加全面、更加精准的“百姓文化超市”已逐步成型。

“我们采用‘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武陟县文化局副局长马震霞说。从农业技能培训到电影点映再到戏曲表演,群众可以享受及参与的文化服务十分丰富。

“群众基本不需要为这些订单出一分钱。”马震霞说。荆辛庄村文化管理员荆纪征告诉半月谈记者,诸如请剧团为老人祝寿之类较特殊的个人订单,通过文化超市下单,群众能享受30%左右的优惠。“按照一场商演三四千的价位来算,通过我们下单,群众能省下一千元左右。”

社会参与,合作共赢谱新篇

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国家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在江苏省南京市,24小时公共书房“二楼南书房”自2014年开设以来就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

“我们有两个愿景:发掘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价值,希望阅读能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书房负责人陈烨介绍,书房的书单有着严格标准,知名书店的畅销榜图书、门户网站读书频道的推荐图书、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图书等都是重要参考。

目前,这个纯公益性项目不仅没有式微,反而开枝散叶。2015年年底,“二楼南书房”与江宁区图书馆合作,在江宁打造了一个藏书2万册的精品阅读空间。“我们还将兴建三个阅读空间,并考虑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江宁区图书馆馆长陈英说。

深圳福田则积极发挥区宣传文体发展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指挥棒效应,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福田区还在全国首创区级“文化议事会”、创新街头艺人自治管理模式,探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福田模式”。2016年,福田已累计扶持“深圳国际打击乐文化节”、“中国(深圳)国际嘻哈文化节”等项目331个,实际资助金额2.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约1亿元。

激发群众积极性,自办文化如火如荼

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是解决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问题的主要抓手。

每天晚上,杨小平和他的团员们都会到镇上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排练室彩排。近日,由杨小平组建的江西省新干县七琴镇农民剧团已经接到四单“生意”,有本镇的,也有邻镇的,包括私人祝寿邀请的。这个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演出形式涵盖采茶戏、歌舞、话剧、器乐表演等多个门类,尽管只是利用农闲季节、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排练,但在当地拥有不少“粉丝”。

“老乡们说我们自己编排的戏有乡土味,比县里剧团的演出都好看。”杨小平脸上满满都是自豪。从2014年5月组建到今天,七琴镇农民剧团已经从最初“一味掏私人腰包”发展到如今的收支基本平衡,演员人数也从4人发展到了20多人,甚至还有90后“新鲜血液”加盟。

2014年以来,江西分两批推动了22个县(市、区)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试点工作,其中,新干县的文化志愿活动是一大亮点。

“如今,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被点燃,县里13个乡镇全部组建了业余剧团,成员达180多人。村级文艺队也如雨后春笋,西瓜节、农民音乐会等结合本地特色的文艺活动,让人眼前一亮。”新干县文广新局局长陈琳说。

“现在我们县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群众争着报名上节目,效果很好。”采访中一位基层干部说,“以前我们总是花大价钱请些明星来演一场就走,那样又能留下什么呢?”

持续发力,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

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

重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平台作用,联合各级图书馆,在寒暑假为留守儿童举办读书活动,并成立了舞蹈队、歌咏队等文化队伍,基本实现村村有健身文化活动;安徽省将示范点建设与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结合起来,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当地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江西省寻乌县在村文化中心融合建设“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探索农民就业增收新途径。

几年前,新干县农民陈春生开始养鸭,他一有空就“泡”在镇文化站里上网“充电”,了解养殖技巧和最新市场走势。如今,陈春生的鸭子贴上“生态鸭”的标签专门供给大酒店,每只鸭子能卖以前6倍的钱。

为进一步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少地方持续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奔向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调查

1月13日,南京汽车客运南站“书香角” 孙参摄

中篇:部分供给端仍存短板

半月谈专题调研小分队

尽管不少地方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改革探索,但一些地方同样面临诸多难题和问题,亟待从供给侧持续改革创新。

精品不足

一些文化产品需加强价值观引导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基层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仍较短缺,一些群众文化活动仍停留在简单娱乐层面。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科负责人袁玉明说,一些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单一明显,花灯小戏广场舞居多,一些地方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唱唱跳跳,搞活动就是喊一喊、凑一凑,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存在雷同、低质的现象。

因为从事文化工作,袁玉明走过不少地方,他说,农村都会建文化活动广场,依托这个场所搞一些活动,但一些地方缺乏新型方式去介入服务,内容也较陈旧。比如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一些地方放的都是老片子,造成有时候放电影的人比看电影的人还多。

好的文化精品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更需要优秀文艺作品来引导人们的价值观。

专家表示,应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使其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还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文艺创作,丰富创作手段,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核心竞争力。

依靠采购

部分走不了市场的文化产品“下乡”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更值得警惕的是,利益作祟导致一些难以走市场的和传播效果不佳的文化产品“下乡”。业内人士指出,仔细分析一些农家书屋的书籍,会发现不少都是当地出版企业的库存书。数字电影放映的影片中,一些也是无缘商业院线的小成本电影。专家表示,不是说小成本电影就一定不受欢迎,但下乡的电影中,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

半月谈记者查看了江苏省某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放映场次表》,2016年从5月至9月该镇共放映36部电影。其中除了2013年上映的两部片子,其余的都是上不了院线播映的影片。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应该让“下乡”的影片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热点也是基层百姓所关注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要防止那些群众不爱看的影片、没有市场的影片依靠采购生存了下来。一些文化产品不能养成扶持依赖,而不重视实际传播效果。

江苏省镇江市文广新局文艺处处长薛玉龙认为,信息化时代,城乡二元结构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层老百姓对于文化娱乐产品的需求与城市居民并没有太大区别,越是农村和城镇郊区,越渴望能够跟上城市的脚步。

配置错位

少数“送文化”可能带来浪费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一些省份已经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需根据社会结构变化进行调整,避免形成资源配置错位和城乡差距的情况,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均等化赶不上社会结构变化”的情况。

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广河县分公司总经理马小平介绍,2013年他们为农民工送温暖,选择在城市周边和城乡接合部放电影,没想到此举受到热烈欢迎,除了下雨,几乎天天都要放电影,一年放了200多场。“外出打工的人没什么娱乐,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需要特别关心。”

专家表示,部分地区的需求主体青壮年已转移到城市,有的举家搬迁到城郊居住,甚至整个村都转移出去。一些农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区、城乡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不足,成为“真空地带”,在这些地区,资源配置需要重新定位。文化资源配置错位,少数“送文化”就可能带来浪费。

专家认为,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防止地区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也要防止人员流动带来新的不平衡。

缺人缺钱

局部文化供给仍存掣肘

在一些地方,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由于人手不足、资金短缺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无法高效开展。

“我一外出办事,文化站就得锁起来,说是免费开放,但没人在,老百姓连门都进不了。”在重庆三峡库区一基层文化站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虽然该文化站是全国一级文化站,但实际开展工作却很困难。

该文化站站长告诉半月谈记者,文化站硬件设施完备,两百多平方米的文化站配有电脑、图书资料、健身器材、乐器和文体用品,对居民也是免费开放。但现在问题在于专人不专用,文化站最早有5个编制,如今真正上班的就自己一个人,其他同事不是借调到乡镇和县里,就是考入其他部门,平时自己还有驻村任务,一旦去驻村就是几天甚至一周,文化方面的本职工作反而顾不过来。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俞祖彬说,现在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有客观因素制约:一方面,基本上一个社区就只有一个文化专干;另一方面,现在基层的文化队伍管理也存在不足,一些文化活动和场所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文化站资金的保障问题也是一大难题,上面说要开展一些民俗文化展演和非遗传承,但吃饭赶车都要自己掏腰包,组织大家搞活动也有费用和开销。”三峡库区一基层文化站站长说。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2017年1月12日说,要围绕标准化、均等化把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短板补齐;公共文化设施既要建好还要用好,不能开张的时候热热闹闹、运营的时候冷冷清清,要唤醒“沉睡”状态的公共文化设施,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奔向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调查

2016年5月17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大高庄村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表演舞蹈

下篇:公共文化大餐从让群众“点菜”开始

半月谈专题调研小分队

专家表示,群众文化生活“奔小康”,需要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落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让群众“点菜”开始。

不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只是挂在墙上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将实现从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不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只是挂在墙上,而是要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说,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落实,督促各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表示,“应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大水漫灌’‘计划配送’的供给方式,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特点和不同农民群体实际需求,实行精准、有效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同时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上升为法定原则,这对于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雒树刚表示。

“在贯彻实施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各级地方政府能够明确自己应该担当的文化责任,进一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表示。

雒树刚说,服务效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公共文化服务思路的转变,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办,只有让群众“点菜”,群众才能给公共文化服务“点赞”。

政府购买服务,扶持文化人才

文化的竞争其实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竞争,文化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和支撑。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竞争力。

专家建议,要发挥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我们对高质量文艺类人才的盘活还不够,社会也对这方面的人才缺乏了解。“高手在民间。”张颐武表示,“这方面我们首先要把握增量,利用好各路‘网红’和网络小说作家等等,他们是社会里新的文化力量。”

张颐武认为,如今“网红”中不乏优秀的文艺人才,他们往往在中青年群体当中有着比一些知名艺术家更高的知名度,其背后往往蕴藏着价值非常高的IP(知识产权)资源。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鉴于基层文体人才缺乏、又无编制的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一批热爱文化事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基层志愿者队伍势在必行。

据了解,文化部自2016年起开展了“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每名志愿者能获得每年6000元的工作性补助。

“政策规定文化志愿者需具备高中以上学历,而农村地区留守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些活跃在一线的文化志愿者被挡在门外。”江西省新干县文化馆馆长邹永红认为,该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增强村级公共文化的内生发展动力,但在门槛设定上可酌情放宽。

纳入政绩考核,倒逼官员重视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文化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仍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体系,将文化发展指标纳入地方考核。

在一些地方领导眼里,只有经济发展、安全稳定高于天,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却不是“必修课”。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地方文化工作往往跟随着“领导意志”走,有的地方“一把手”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这方面工作就有力,有的主要领导心思不在此,可能就不会太投入。

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魏靖宇说,在重庆三峡库区一些地方,因为上面没有硬性制度的要求,有的地方重视文化事业,有的不是很重视。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地方已建立了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在江苏镇江市,当地全面强化工作督导与绩效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进一步规范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行为,确保各服务中心运行顺畅,文化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找准方向,明确改革着力点

针对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专家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杜绝低俗供给。既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又要防止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

二是减少低端供给。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

三是清理僵尸供给。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四是盘活僵化供给。可以通过梳理、分类对僵化供给进行盘活,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一个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农村汉子,有着一颗对音乐梦想不懈追求的心”,这是河南“油条哥”王晓明微博个人简介中的第一句话。或许千千万万的基层群众就和他一样,对文化始终有着不懈的追求,始终渴望着更大、更好的平台去享受、参与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要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群众才是公共文化的根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或许漫长,而改革将如何围绕群众一步步展开,亦必将牵动着所有基层民众的心。

专题调研采写:袁慧晶 蒋芳 蒋声雄 侯文坤 刘恩黎 周玮

上一篇:[专家谈]在文化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
下一篇:中国廪君文化之乡通过国家专家组考察评审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