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这些企业被认定为新一批贸易
1358 2025-01-07
本报讯(通讯员冯英华、董学堃)易县是文化大县,也是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2017年全县实现脱贫摘帽的紧迫任务,该县精准把握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结合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强壮文化产业。
抓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强起来
易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薄弱,存在着“想玩没处玩、想玩没得玩”的问题,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该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根基,补齐短板。
该县以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抓好“四个一”,让贫困村实现“四个有”。截至目前,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已覆盖全县162个贫困村,108个贫困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建设完成。项目完成后,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农村书屋、一个多功能活动室、一个文体广场和一个宣传文化科普长廊,多元化满足群众需求,有效解决贫困村文化活动场所短缺的问题。
同时,加大对贫困村文化团体文体设备的扶持力度,抓好“一场一室”建设。“一场”指的是文体广场,共为100多个村的文体广场配发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设施等器材;“一室”指的是村文化活动室,几年来累计投资267万元,为40多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视、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为120多个贫困村配发乐器120多套。
抓文艺活动,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
为有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易县通过开展送大戏、送精神、送技能,让文艺活动接地气。
开展送大戏下乡活动,让群众看大戏、过戏瘾。以贫困村为重点,先后送戏下乡268场次,56个贫困村的上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戏剧的经典剧目。
开展送精神下乡活动,让群众学政策、增干劲。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和扶贫攻坚工作,组织文艺骨干创作了一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已演出15场。
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让群众学才艺、增信心。组织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以贫困村为重点,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7次,入村辅导300多场次,5000余名农村文艺爱好者从中受益。
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大部分贫困村都有了广场舞队、秧歌队,60多个村的传统花会得到恢复,基层群众进一步转变了思想观念,内生动力得以激发。
抓产业促增收,让贫困地区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紧紧围绕精准脱贫这个主题,让文化跟着产业走,实现由相加到相融的转变,有效提升了产业品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
一方面,为扶贫文化龙头企业争名号。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和乡土特色文化产品的非遗申报工作,增强产业品牌效应,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他们先后为扶贫龙头企业燕都铜雕公司成功申报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良岗缸炉烧饼申报市级非遗项目,让他们借助于这些名片做大做强,吸纳贫困群众就业。
另一方面,在重点扶贫产业片区下功夫。借“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提升易县旅游产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形成文化体育活动促旅游,旅游产业富乡村的良好局面,有效加快了全县“旅游+扶贫”的步伐。近年来,易县已成功举办了狼牙山国际滑雪节、清西陵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易水湖铁人三项大赛等活动,聚拢了人气,使旅游产业真正吸睛又吸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三大重点旅游扶贫产业片区,已吸纳贫困人口近万人就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