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人民政府

人人人网 2018-02-20 12:46:22

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经过“十二五”时期大发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以中医药文化、曹魏文化、老庄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亳州传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成绩突出,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壮大,许多城乡居民曾经梦想的文化生活在我市也正在成为现实。

传承发扬“亳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由黄河流域向南逐步推进和演化繁荣的过程,而拥有3700多年文明史的亳州位于黄河和淮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这里诞生过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及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由此奠定了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活在涡淮流域的亳地人们以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价值观念与思想文化遗产,加之周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亳文化。

亳文化作为中国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包括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商贸文化、“古井”酒文化、民俗文化等。在长期的积淀中,亳文化形成和谐、包容、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能量,为文化强省、强市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推动亳文化研究,2010年,亳州师专成立了亳文化研究中心,下设曹魏文化研究所、亳州民俗与方言文化研究所、老庄与中华道学文化研究所、华佗与休闲养生文化研究所、亳州民间艺术研究所,开设亳文化教育系列课程,挖掘亳文化教育资源,让亳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亳文化研究中心立足于地方的地域文化,开展了研究发展和传承,我们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我们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上,坚持立足于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亳文化在亳州师专实现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亳州师专校长王正明说。

2017年8月26日,亳文化研究会成立,为亳文化研究学者们搭建了一个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为研究传承亳州优秀历史文化,助推皖北文化旅游发展,服务安徽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说,近些年亳州市政府和民间人士对亳文化的发掘、整理、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口碑。” 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光耀说。

“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进一步加强亳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的道德文化素质,以及提升亳州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亳州的综合竞争力都有重要作用。”王正明说。

文化产业大发展 文化生活更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管理服务持续优化创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近年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完成达标升级。市图书馆建成并对外开放。目前,全市共建有文化馆4个、图书馆5个。33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建成了4个省级乡镇、两个省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全市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4个、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机构4个、县级电影公司4个、农村电影放映队97个。截至2017年5月,已实现全市自然村广播村村通,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有17万户居民通过有线传送方式收看电视节目。

全市4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2个博物馆及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94家农家书屋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方面,近年来,我市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想民众之所想,送民众之所需,狠抓精品,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2016年4月1日晚上,北京长安大戏院内不时爆起雷鸣般的掌声,由亳州梆剧团创演的大型现代豫剧《印记》在那里浓情上演。作为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参演剧目,首次将原中共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事迹搬上舞台的现代戏——《印记》,是安徽省唯一入选作品。

我市利用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力打造“文化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同时组织开展了亳州市群星奖评选活动,完成了《三板正堂》、《亳州老街》、《伯俞泣杖》、《西淝河畔的女人》等文艺精品。梆剧《红芍花》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舞台剧《西淝河畔的女人》获全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剧”、舞蹈《苔乡美、苔乡情》获安徽省总决赛二等奖;电影《大药商》、《天下第一针》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创作出群众爱看的艺术精品,这是文化创作的终极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全市文化创演迎来一个又一个巅峰。

我市还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中医药文化论坛、中国(亳州)白酒文化节、亳文化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芍花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文化节庆和理论研讨活动。

另外,我市还大力扶持院团发展,完成了国有院团改制,成立了亳州市演艺集团;组织民营院团成立了亳州市演出协会,促进了亳州文艺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谯城区大众剧团、双沟镇剧团、“红脸王”孙涛豫剧团,利辛县皖豫豫剧团、文苑演艺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百花豫剧团、栾国民艺术团,以及蒙城县迎春艺术团先后被评为全省“百佳院团”。

文化服务多创新 惠民活动新常态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在文化领域,体现为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文化系统如何因势利导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我市从供给侧发力,改以往“大水漫灌”似的文化服务,变为生产或提供越来越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同时,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

据了解,政府出钱让群众看戏,这是我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近年来,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虽然政府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却依然面临“供”与“需”不对等的尴尬。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我市将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与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政府买单,群众看戏,不仅实现了政府部门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换,也有效解决了文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之路。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实行市县联动,举办了多项文化惠民展演活动。每年在市县城区广场开展文化演出300余场,同时每年开展“送戏进敬老院”活动300余场次,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让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2017年的“惠民消费季”,我市确定“畅游亳州 体验药都”的活动主题,精心设计了10元游亳州、市民年卡60元畅游亳州城、唢呐大赛、城市广场公益展演、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内容丰富多样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举办了菊香满药都·2017年亳州市首届菊花节;在林拥城举办了“2017中国 (亳州)国际半程马拉松”。

我市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季,文艺乐万家”活动,开展送文艺下乡镇2000场、进社区、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映3810场、送戏敬老院慰问演出200场、城市广场公益展演等文艺活动100场。组织“五看”活动,全市“五看”活动共有10361人次享受补贴,总金额达17万元,比去年增加50%。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市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文化惠民消费季开展以来,我市还举办了“中华药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和华佗诞辰祭祀大典活动。组织五禽戏、二夹弦、剪纸、面塑、农民画等参加各类展演展示,我市华佗五禽戏亮相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受到广泛好评。

■记者手记 文化为民,让“获得感”更加实在

文化,是我市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怀着发展与敬畏之心,亳州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文化发展旨在惠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完成达标升级,惠民活动全面展开,真正把各项实事落到实处,让广大基层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政府搭台,群众唱戏,雅俗共赏,乐在其中。通过互动,更多普通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领略到文化的魅力。通过为广大市民百姓提供健康丰富的文化大餐,群众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

硬件上加强投入,软件上丰富产品,更暖的文化春风正在徐徐吹来。相信在“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的引领下,经过未来的发展建设,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亳州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记者 曾莹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过个“文化年”成为市民“新年俗”
下一篇:台湾资深媒体人曹铭宗:两岸可通过饮食文化互相了解、借鉴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