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雄集团荣登《研发与标准化同步
634 2024-12-26
央广网北京7月6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当地时间7月4号,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可能很多人对阿巴斯这个名字并不熟知。对于亚洲导演,人们更多地会想起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阿巴斯。在看过阿巴斯的作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后,黑泽明说:“我真希望这是我导演的电影。语言无法描述我对基亚罗斯塔米作品的感受,我只想简单的建议你们去看他的电影。”
阿巴斯一生拍摄过40多部电影,从长片处女作《报告》到2012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沐爱河》,他的影片因跨越国家与文化的界限而被无数人关注。他拍摄的电影《樱桃的滋味》曾斩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将他的导演生涯推向了巅峰。阿巴斯去世之前正计划在中国拍摄《杭州之恋》,而流星般地离世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了完成不了的遗憾。
画家、摄影师、诗人、导演,从事过多种职业的阿巴斯并非导演专业出身,但他所做的每一种职业又与电影相辅相成。出生于伊朗中产阶级的阿巴斯自幼喜欢画画,大学也是学的绘画。青年时的他从没想过自己会当导演。
阿巴斯说:“我从没有想过我会成为电影导演。我想过要当画家,所以开始画画,但我没成为一个成功的画家,在大学里没有,在市场上也没有。我因此转行去做图形艺术。然后,我又去做了宣传片,通过做宣传片开始画儿童书。再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进入了电影行业。我给电影和平面作品做宣传海报,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导演,尽管现在说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导演已经太晚了。我确实做过很多工作,我现在仍然可以说做电影只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之一。”
自拍起电影后便一发不可收。阿巴斯从第一部短片作品《面包与小巷》开始便树立了自己的风格:运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演员的即兴表演,捕捉真实人物的生活片段。他的影片看似制作粗糙,没有戏剧冲突,但却极具哲学智慧。 “万事都在变化中”,这是电影《合法副本》的片段。阿巴斯的电影台词不多,但句句闪耀着哲学的光芒。他还有意识地把波斯文化和伊朗诗歌与电影结合起来,让故事拥有独特的人生哲理,赋予影片谜一样的结构和诗一般的意境。这体现在阿巴斯电影的“问答体”中。在他的电影里,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提问。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让阿巴斯获奖无数。1997年,他以《樱桃的滋味》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9年他的《随风而逝》又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人们熟知的伊朗电影《小鞋子》,情节模式透出阿巴斯风格的影子,拿奖到手软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以小见大的制作模式,把观众置身于法官位置而参与影片的做法也是继承阿巴斯的衣钵。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郑向荣看来,阿巴斯的影响力不局限于伊朗。他表示,亚洲导演在国际上的影响,黑泽明之后基本上在世界上能引起广泛认同的导演越来越稀少。阿巴斯恰好在这一个长期的困局中间以他独立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引起了世界重新关注亚洲电影。这是他对亚洲电影最大的一个贡献。
而这一切成就,外界赋予的一切赞许,在阿巴斯眼里,只是满足自己后的附加值。
阿巴斯认为拍电影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这也是他最热爱的事。这对他来说很重要。他的作品带给他最大的动力是真实的创造性。拍电影,是为了最后获得能量和极致的愉悦。
阿巴斯致力于扶持青年导演,助理导演贾法-帕纳西在他的提点下,拍摄的电影《白气球》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他曾寄语青年导演,不要亦步亦趋,从自己的生活中找灵感。
阿巴斯曾表示,一名学习导演专业的学生,应该多看看周围,多看看别人的电影。但是如果自己拍电影,就不要看别人的电影,不要相信那些文学著作能有太多帮助,应该更关注身边的稍纵即逝。不要把文学生搬成电影,也不要把其他影视作品生搬成自己的电影。要取材于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经历,好好使用它们,将它们拍成电影。
阿巴斯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如沐爱河》拍摄于日本,启用的是全日本演员班底。他的下一部计划中的作品是在中国杭州拍摄《杭州之恋》。之前,该片的进展一直令人捉摸不透,先是被报道2015年春天开拍,2015年10月阿巴斯来北京参加一次媒体交流活动,透露《杭州之恋》将在2016年开机。直到近日,阿巴斯的死讯传来,人们才明白这部电影一拖再拖的原因。《杭州之恋》再无缘大银幕。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研究专家檀秋文博士说,阿巴斯曾经说世界各地有50多个人曾经跟他学过电影,他最好的学生是来自中国的学生,这些中国学生很有天分,非常勤奋。阿巴斯他对中国电影人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式、内应式的影响。
阿巴斯的作品里不乏生与死的主题,谈到自己的生死时,他曾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人世,而他的作品却能留下来。其实他也没这么想过,因为创作这些作品带给他的愉悦已经留给了他自己。如果物是人非的事实能够颠倒过来的话,更希望自己能留下,作品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