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雄集团荣登《研发与标准化同步
544 2024-12-26
《肿瘤君》代表内地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部分名单截图)
《肿瘤君》海报。
>>>《肿瘤君》代表内地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突袭娱乐特稿(森月/文)北京时间10月9日凌晨,来自北美前方的消息,《滚蛋吧!肿瘤君》将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电影也正式出现在了81部送选外语片名单中。尽管《狼图腾》制片方曾言之凿凿确认自己的电影将“申奥”,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也一度出来“搅局”,剧情却在结尾处大逆转,这让之前大张旗鼓宣传将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的几部大热门电影哑声,也引来不少质疑声音。导演高群书在自己的微博上喊话“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送这个电影参评奥斯卡,请有关部门说出理由。”
事实上,恐怕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对于为何必须要电影局“选送”而不能每个电影的制片方亲自“报送”,也是奥斯卡学院奖送审规则里的明文规定。什么电影才有资格代表每个国家参加奥斯卡,评选规则到底是怎样,实在是“无法说”而非“不能说”的秘密。
为何是电影局“选送”而不是片方“报送”?
奥斯卡官方规则就没想那么多
评选谁来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的规则到底是什么?为何必须电影局选送而不能由单个片方报送?对于这种只求一个白纸黑字的质问,奥斯卡官方规则第十三条关于最佳外语片报送的特别介绍里,只有随心所欲的简单一行字:每个国家都有资格选送一部本国最佳影片,这部影片要由一个包括本地艺术家或/和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评委小组或评审团选出。之后就是要报送哪些材料,如何加盖字幕之类事务性的规定。由哪些艺术家组成小组?按照什么规则如何选出?凭什么他们说的最佳就是最佳?抱歉,奥斯卡官方规则就帮你到这里了,它本身就没替每个国家想那么多。
//// 这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性质不无关系,在1956年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根本无竞赛之说,只是一场美国电影盛宴邀请其他各国来参加的“友谊赛”,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将这个友谊赛奖项捧到堪比国际奥林匹克的高度,恐怕也是一个令美国人自己也感到尴尬的待遇。这个奖项也是因为出身特殊,并没有被主办方用一定之规严加考核。不仅中国,在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想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赛,也都是成立这样一个临时的审片小组,由各个国家和地区各自决定选择哪部电影代表自己去参加所谓“冲奥”。
由于官方规则同时规定,最佳外语片选送邀请会直接发到每个国家的电影行业组织,因此中国的参赛电影由电影局决定,也并不是什么“秘密”。
每部送选的都是“好电影”吗?
因素太多,不好说
2014年有一部鲜有人问津的保加利亚电影被包括保国人在内的许多影评人和观众质疑,这部叫做《保加利亚狂想曲》的电影由保国导演Ivan Nitchev执导,是他个人的“保加利亚犹太人三部曲”最终章。尽管看过的人不多,这部电影质量不算差,然而当这部电影代表保加利亚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赛时,保国电影人颇为愤怒。因为这位导演的第二部曲《耶路撒冷之旅》已经代表保国申过一次奥了(当然折戟),更令人疑窦丛生的是,导演本人同时是保加利亚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成员,换句话说,他选了他自己去冲奥。
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其他国家并不少见,俄罗斯等国也常引发这样的争议,然而这种听上去有些搞笑的事件实在是因为各国在奥斯卡面前“太严肃”了,以至于像备战国际赛事一样考虑战略布局,处心积虑于如何才能赢得奥斯卡的回眸一笑。因此送选奥斯卡的各国电影,很难说是本国“最佳”,有时反而是出于“最容易赢”的动机。至于各国临时评审小组的“最佳标准”更无从以统一的艺术标准衡量,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碰撞过程里,“政治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官方也并不认为为每个国家制定严格的筛选规则是可行方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委会负责人马克-约翰逊曾公开宣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他们认为哪部影片更好,我们无法左右。”
何况每个人心目中的“最佳”具备极大的主观性,即使是奥斯卡的最终评审团能否选择一部电影,也不一定与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直接划等号。2010年迈克尔•哈内克带着声望极高的《白丝带》参赛,因评委的口味差别,遗憾输给了一部阿根廷电影。三年后他远不如《白丝带》的新作品《爱》却打败了另外一部口碑极佳的《皇室风流史》,为他赢得小金人。人情面子都得照顾,因素太多,结果真的不好说。
奥斯卡三轮刷,《肿瘤君》胜算几何?
能被评委看完全片就不错了
《滚蛋吧!肿瘤君》确实赚过全国人民的眼泪,之前积极参赛的《狼图腾》和《山河故人》也都各有千秋,不过不管是哪部电影入选,它最终能被评委们看完就已经是得了善终。尤其是这种模糊规则下裙带又丛生的国际友谊赛,没有可以严格检验的标准,点赞还是砸蛋全在评委们的一念之间。
《肿瘤君》此去,将与同时送审的八十一部各种语言的电影经过三轮筛选,先是八十一进九,再九进五,最后五选一。从事实上来说,让评委将八十一部电影全部从头看到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作量是困扰奥斯卡评委们多年的头等难题,此前也有声音呼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规则改革,评委会负责人一再对媒体表示,评委们真的、真的、真的没有办法看更多的电影了。在“最佳外语片”奖项进入激烈的竞争模式之后,一部电影能在其他电影节上多曝光,或者在美国本土上映过,或许会增加获奖机会。比如2014年的最佳外语片《艾达》,获奖之前就已经被伦敦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和西班牙戈雅奖认可,得到了金球奖的预见性提名,在戛纳电影节上也有不俗口碑。
从体量上来说,《滚蛋吧!肿瘤君》确实不是什么“大片”,选择它去“冲奥”,不像2009年选送的《筑梦2008》一样刻意,也不像往年重砸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电影导演,以图增加“中奖”几率。这个抉择看上去有些太随意,却不显得急功近利,不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当做必胜的隆重“任务”,也算是一种进步。然而如果能够回应电影人们的热切疑问,让“最佳外语片”在国内的评选过程更清晰,也会得到行业内的更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