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舍我其谁冲锋大漠靶场

人人人网 2016-08-02 15:00:12

踏上这片苍茫的大漠,飒飒风声如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金戈铁马之声,仍在耳边回响。当人类迈向高科技、信息化时代,驻守在这片荒漠中的西北某基地官兵们,用一枚枚尖端导弹武器的发射试验,捍卫着祖国疆土固若金汤。在这支倚天铸剑的队伍中,有一位意气风发的科技尖兵,用自己的智慧才学和爱国血性,担起了我们国家军队的打赢使命。

陈德明:舍我其谁冲锋大漠靶场

陈德明与他的反导事业。

他是陈德明,现任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导弹武器试验总体技术工作。1967年7月,陈德明在湖南常德出生。然而至亲的先后离世,让这个倔强的小男孩,尝够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涩。时至今日,这个性格随和,内心刚毅的武器试验专家,仍然需要鼓起极大的勇气,才能尝试着回想当年的情景。

至亲的离世让陈德明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助,然而读书学习的信念,却一直坚持在心底从未放弃。1986年高考前夕,一部名为《飞向太平洋》电影决定了陈德明未来的生命轨迹。这部以1980年我国成功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为背景,讲述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并肩战斗、攻坚克难、打造大国重器的感人故事,令陈德明的心中滋生出从军报国,为国铸剑的豪情壮志。由此,陈德明成功考取了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就此,走上了军事科研的人生道路。

1990年6月,学得一身“好武艺”的陈德明大学毕业,不过,在面临未来的去向选择时,陈德明与自己的恋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原来,成绩优秀的陈德明,本可以留在北京、长沙等大城市中工作发展,但他最终却决定参军入伍,到最边远,最艰苦的西北大漠去。在当时,这样的选择,让陈德明的恋人多少有些难以接受。

就这样,陈德明不顾众人的强烈反对,带着女友登上了驶往西北大漠的列车。怀着无限憧憬和热血的陈德明刚来到基地,心就凉了半截。荒凉的戈壁滩,破旧的老营房,技术室的60多名工作人员用着一台他从没见过的老旧电脑。陈德明不禁心里犯起了嘀咕:在这样的地方,能干出啥名堂?

单位设备有限,咱自己想办法克服!陈德明毅然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东借西凑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当时配置较高的电脑。这一万多块钱,陈德明夫妇省吃俭用,整整还了两年的时间。

岗位是成才的平台,任务是出彩的机会,这是陈德明常说的一句话。初到大漠,陈德明甚至连发射窗口是什么都不知道。面对工作的重重挑战和困难,陈德明没有放弃初心,他一头扎进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近乎疯狂的开始补充学习相关领域知识,连女友带来的计算机专业书,他都从头到--尾学了一遍,凌晨的灯光,成了他最长久的陪伴。

努力终究会有回报,陈德明在自己工作岗位中的成长速度快的惊人。1993年底,陈德明利用参加几次任务的机会深入研究,充分论证了一次抽检,多项试验的可行性。然而这种想法遭到了专家们的强烈反对,如果“一箭多雕”搞不成,势必会鸡飞蛋打。面对质疑,陈德明向专家们详细阐述,反复证明,最终靠自己无懈可击的论证分析,成功说服各位专家,“一箭多雕”的方案成功付诸试验,并沿用至今。此时的陈德明,参加工作仅仅三年。

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某型地地常规战术导弹,是我军的 “撒手锏”武器,尽快试验定型、装备部队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异常紧迫的时间,靶场射程不足,试验弹数量又少,如此窘迫的研发条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陈德明再一次站了出来。

2008年,一条颇具爆炸性的消息不胫而走,瞬间轰动整个基地——室主任陈德明辞职了!听闻这个消息的人都大呼不解,然而他们--不知道,在室主任这个职位上同样干的十分出色的陈德明,为了辞去这个职位,他前后已经向组织提出了三次申请。

前两次请辞的失败,让陈德明不得不继续室主任的工作。然而,深知术业有专攻的他,仅仅一年以后,陈德明正式向部党委递交辞职报告,这一次,他成功了。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陈德明作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上千个日日夜夜,陈德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2010年初,反导试验获得成功,实现这一重大突破,中央军委给陈德明记了一等功。一向淡泊名利的陈德明,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数载铸剑大漠,一心报国图强。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一个个导弹方队浩浩荡荡驶过天安门广场,一枚枚中国制造威武雄奇,直指天宇,电视前的陈德明看到自己参与试验定型的导弹武器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画面时,这个铁血男儿,大国重器的打造者,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幸福,流下了一行热泪……

敬请关注本期科技名家风采录《陈德明:舍我其谁冲锋大漠靶场》。

陈德明:舍我其谁冲锋大漠靶场

上一篇:16岁女儿尝禁果晒浴巾照 母亲开直播暴打5分钟(1)
下一篇:讲述爱的延续 微电影《我还在你身边》在李沧开机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