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科技斩获“IDC未来企业大奖”
811 2024-10-11
福布斯网站7月4日文章,原题:当中国人在娱乐业艰难地找工作在中国,“种族经济学”根深蒂固。以对白人男性的旺盛需求为例:中国企业常聘请他们冒充高管参加商业会议,为的是让企业具有“国际范”。英语教学机构寻找白人,有时其英语水平是其次的。还有个行业是历来重视外貌的中国娱乐业。
我所在的北京存在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圈。对艺术家们来说,维持生计的工作大多来自在企业活动上的表演,或在饭店酒吧的定期演出。种族因素通常在应聘时起作用。北京的演出行业大致分两类:外国人的演奏会和中国音乐人的演奏会。外国人受到所有中介机构热捧:寻找白人音乐人、黑人音乐人、拉美流浪乐队……但有一个群体常遭冷落——华人脸孔的音乐人。
对于现代中国如何把种族和国籍分开,以及作为华裔美国人的我如何适应这种世界观,我一直极度困惑。离开美国旅居中国的头几个月,我沉浸于自己被视为中国人的喜悦中:坐公交、订餐、日常互动,令我产生了自己已是中国社会主流一分子的错觉。
但当我进入北京演奏圈时,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既不中亦不外”:对想雇用外国人的活动策划方来说,一名美国华裔爵士乐长号手,仍属不适合雇用的中国人。而为中国音乐人提供演奏工作的机构也无法雇用我,因为我缺少在华从事音乐的相关资质。
近来,一家著名的国际连锁酒店要求我提交个人演奏资料。但我甚至还没进行第一次试演前,就遭中介解聘,理由是“不要中国面孔”。业内人士说,这种现象源自一种观念:在中国,爵士乐仍被视为外国艺术形式,人们只愿看到外国乐队演奏,并不在乎真正水平如何。(作者谢燕辉,丁雨晴译)
责编:王少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