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追忆一代地空导弹兵传奇战史:红箭如何击落美U2

人人人网 2017-05-01 20:00:36

原标题:老兵追忆一代地空导弹兵传奇战史:红箭如何击落美U2

  原标题:红箭升空U2坠地 导弹老兵追忆第一代地空导弹兵传奇战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名字也许比较陌生,然而,他们是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的缔造者、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第一营击落美蒋U-2高空侦察机的直接参与者。

  在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成立55周年之际,请让我们跟随他们——贺芳齐、刘国栋、胡啟才,三位为空军地空导弹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空军老兵,穿越时空,回到那风起云涌的战场。

  何晓闽采访老前辈合影留念。组建并领导地空导弹部队参加十年机动防空作战的老红军贺芳齐,当时担任三基地首任政委

1958年10月6日,空军刘亚楼司令员宣布一营成立

  贺芳齐:高职低配组建首个空军地空导弹训练基地

  走进91岁高龄正军职离休干部贺芳齐的家,简单朴素,唯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张挂在墙上、装帧考究的老照片了。那是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空军某导弹营时拍下的,照片上,前排左起第十二位便是贺芳齐。看着老照片,贺老回忆起自己带领地空导弹部队保卫共和国领空的那段峥嵘岁月。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时常遭到美蒋高空侦察机的侦查骚扰,领空安全遭受巨大挑战。仅1958年,美国人就6次驾驶U-2高空侦察机到我领空进行战略侦察。建国十年,我们每年因美国人的高空侦察而向美国政府提出的严重警告达5次之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建立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保卫共和国领空安全的决定。

  1958年10月6日下午,在北京清河空军高级防空学校大礼堂,召开了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一营的成立大会。会场庄严朴素,没有大红标语,没有敲锣打鼓、没有授旗仪式。在第一代地空导弹兵眼里,这些形式都是多余的,尽快掌握地空导弹兵器,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才是摆在第一位的。空军刘亚楼司令员挥动着有力的手臂宣布:“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一营正式成立!”从此,共和国有了自己的地空导弹部队。

  当时一营的干部战士都是从全空军的高炮、雷达、探照灯、航空兵机务、场站等部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要求政治思想好、家庭成分好、社会关系好、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水平高。“所有调进一营的干部战士个个都是部队的尖子,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几乎人人都立过功、受过奖。”贺老特意补充。

  尽管当时对于这些“空军尖子”都是高职低配,团长当营长、营长当连长、连长当排长或技师,操纵手都是由班、排长担任。“但在每名官兵眼里,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革命工作需要,没有任何人有怨言,反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贺芳齐的一句话,道出了一营官兵对使命的忠诚。

  1959年2月5日,时任空军高炮六师师长的贺芳齐,突然接到空军高射炮兵司令员周彪中将的电话,他告诉贺芳齐:“晚上7点,空军刘亚楼司令员找你有任务交代。”晚上,贺芳齐准时赶到,刘亚楼司令员向他交代说:“由你负责组建一个训练基地,训练空军地空导弹部队。”

  贺芳齐坦言:“导弹,当时对于我们这些刚从空军各部队抽调过来的干部战士来说,不要说使用,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在贺芳齐的带领下,一营官兵开始向前苏联专家和苏军斯廖斯基营长率领的苏军官兵系统学习地空导弹理论、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知识和技术,从此开始了向先进尖端武器进军的征程。

  原标题:红箭升空U2坠地 导弹老兵追忆第一代地空导弹兵传奇战史

一营在长辛店驻训住的帐蓬。

一营官兵克服各种困难刻苦学习新装备。

一营官兵交流作战经验。

  当时的训练是采取“一教一”的方式:营长教营长、连长教连长、操纵手教操纵手。根据规定,各专业之间不能互相打听交流,如学氧化剂的不能问燃料,学燃料的不能问测试,教材、笔记一律不准带出课堂。苏联教官下课后就回自己的宿舍,他们还有一条规定:苏联军人不得单独和中国军人交谈。所以,官兵们只能带着脑袋进课堂,带着脑袋出课堂,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啃一点就消化一点,反复重复,加深记忆。“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个人记住重点听懂的一部分,课后大家把记住的部分凑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记录,提高了学习效果。”说到这里,贺芳齐的笑容里透着一种自豪。

  经过4个月的紧张学习训练,在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中,一营官兵取得了平均优秀的好成绩,苏联专家对中国“学生”掌握技术的速度非常惊讶。

  为了检验学习训练成果,1959年4月19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东北40公里处的一片荒滩上,地空导弹第一营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进行实弹射击演习。9时40分,一架杜—4飞机从8000米的高空投下一具伞靶,营长张建华下达发射命令,引导技师莫西林按下发射按钮。三发导弹似灵蛇吐焰,摇着尾巴直蹿高空,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伞靶崩裂,第一次实弹射击圆满成功!苏联专家和官兵拥抱在一起,互相祝贺。贺芳齐骄傲地说:“这次实弹射击,充分说明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已经掌握了苏制萨姆-2武器系统,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掌握尖端武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为了尽快帮助新组建的二营、三营掌握导弹技术,按时担负起国庆10周年战备值班任务。一营官兵白天给兄弟营官兵上课、陪着操练,晚上谁也不肯休息,在教室里挂上线路图,讲原理、走线路、背数据,互帮互学,往往学到凌晨,一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常事。“闷热的夏季,干部战士在车内练习操作,车外烈日炎炎,车内有四五百个电子管一起发热,温度经常高达40℃以上。大家都光着膀子,毛巾挂在脖子上,一拧就是一滩水。学习加注燃料的同志更难受,大热天在野外作业还要穿着严严实实、厚厚的呢子服装进行操作。有的同志宁可不吃饺子,也不愿意因为帮厨而耽误学习技术的宝贵时间。”贺芳齐一边比划,一边生动地描述着。在热火朝天的练兵中,一营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尖子、技术能手。其中,叫得响、过得硬的是人称“三林”的韩砚林、莫西林、张宝林。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部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部队改装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建国10周年大庆前夕就担负起战备值班任务。

  原标题:红箭升空U2坠地 导弹老兵追忆第一代地空导弹兵传奇战史

一营第五任营长刘国栋。

  1965年1月11日,空军成钧副司令员听取一营营长汪林汇报击落美蒋U-2经过。

1965年1月10日,被当地军民生俘的敌飞行员张立义。

1966年2月19日,周总理接见一营作战有功人员。

  1965年1月10日击落美蒋U-2高空侦察机时担任松九雷达操纵员的李宝珍,1966年2月19日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刘国栋: 隐姓埋名十年机动设伏屡立奇功

  在当时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2万米以上的领空,只有4个营的地空导弹兵力把守,每个营的拦截面只有20至30公里。加上U-2侦察机入侵的进出口和航线经常变化,要打击这些“空中间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勇的中国军人,为了打击神出鬼没的美蒋U-2高空侦察机,善于出奇制胜的中国地空导弹兵活学活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导弹游击战”。十年间,他们有父母不能尽孝、有妻子不能团聚、有儿女不能施教,舍弃一切个人问题;十年间,他们隐姓埋名,蹲山沟、走戈壁、住帐篷,战胜所有艰难困苦;十年间,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在转战南北的征战中捍卫祖国领空。

  对于参与了十年机动设伏全过程,由连长成长为参谋长、再到第5任营长的刘国栋来说,那段奔波的艰难岁月让人记忆犹新。

  “他去一营的时候,大儿子差一天满月。在他们心里,只有练好本领打U—2,别的事情都置于脑后。”坐在刘国栋旁边的老奶奶插话说。

  刘国栋告诉我们,部队在机动途中,隐姓埋名,路过家门而不入,在驻地、街头遇到亲人、朋友避而不见的事例屡见不鲜。

  1962年,部队机动到江西上饶作战,官兵们接到通知,为了保密,凡是家在上饶附近的,一律都要戴上口罩,否则只能呆在闷罐车厢里。一营李风岭、徐承华、周樟炎、吴文华等人的家就在上饶市,而李风岭、周樟炎入伍前就在火车站工作。由于没有口罩,他们就始终待在闷罐车厢里不出来。

  有一位管理员的妻子,裹着小脚从河南来部队探亲,由于部队的通信地址没有具体门牌号,结果在北京找了一个月也没有找到。盘缠用完了,就给人打工挣点钱维持生活,这时候她才想起写信,接到信后,两个人才相见。

  不仅仅是父母妻儿因为他们无悔的选择而默默付出,更大的付出,来自他们十年机动防空转战南北的艰辛。

  “没有固定的营房和生活保障措施,部队经常昼夜行进,连续机动作战,官兵们坐在闷罐车里,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严冬里进西北,顶风沙、闯荒漠;酷暑中下江南,冒风雨、越山岭,走到哪里,帐篷就搭到哪里,风餐露宿,艰苦卓绝。”老营长刘国栋回忆道,每转移一次,都有十多天吃不好、睡不好。转移途中整排人员和行李挤在闷罐车厢里,车门紧闭,无人报站名,要得到通知后方可下车吃饭、大小便等。加之没有厕所,有的战士途中要方便,只好在脸盆里解决。

  1964年11月17日,一营奉命在内蒙古包头萨拉齐地区设伏。当地温度-30oC~-20oC,而一营归属北京地区,冬季只发棉衣棉鞋,这些棉衣不抗风,不少警卫战士都生病了。设伏所在军区领导得知后,立即给官兵们换上皮大衣、皮手套、皮帽子、皮大头鞋御寒。偌大的帐篷里,放着一个大火炉,火烧得特别旺,睡在火炉旁边的战士口舌生疮、眼睛红肿、鼻子流血,离得远的,则冻得鼻涕长流、嘴唇发抖、手脚长冻疮。晚上站完一个半小时的岗回来,大头鞋已经和脚冻在一起了,要在火炉旁烤上10多分钟才能脱下来。要想第二天能正常穿,还得把硬邦邦的鞋烤上一个半小时才行。

  当时的包头,物资供应很匮乏,冬季几乎没有蔬菜可吃,全靠地窖里储存的土豆、白菜过冬。而一营根本没有储存蔬菜,只好东拼西凑买菜吃,实在买不到了,官兵们就只能就着酱油吃白饭。买不到肥皂和洗衣粉,就用秸秆烧成草木灰,自制“肥皂”将就着洗衣服。

  “我们在机动防空中,并没有时间想这些苦,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了操作训练上,因为我们坚信,敌机一定会来,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打下来!”刘国栋看待苦难的态度,正是当时地空导弹第一营的官兵们轻视苦难、紧盯打赢的最好诠释。

  在官兵们的日夜盼望中,战机终于来了!

  1965年1月10日18时,一架代号为3521的U-2高空侦察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在夜空中穿行爬高,从山东半岛窜入大陆上空。一营官兵在前一天得到这个情报,他们用了一夜的时间,发动机器、检修兵器、排查故障,直到导弹兵器处在最佳战斗状态。

  当敌机距阵地130公里时,指挥员汪林又下令对制导雷达进行第三次功能检查。检查结果是兵器良好,全部正常,大家心里更加踏实了。

  当敌机距阵地84公里时,指挥员下令“四发导弹接电准备”。

  当敌机距阵地66公里时,松九雷达发现目标。当敌机距阵地61公里时,营长命令“接通发射架同步”。

  当敌机距阵地57公里时,营长下达作战决心:“用三发导弹消灭目标。”

  当敌机距阵地44公里时,射击标图员用松九雷达情报测出路捷13。营长命今,“开天线捕捉目标。”

  当引导技师打开天线开关后,目标信号立即出现在显示屏上。由于使用了照射天线,改变了制导雷达天线频率,敌机上的“第12系统”预警装置被“蒙住了眼睛”,也被“堵住了耳朵”,机上的灯光报警不亮,声音报警不响,飞行员变了“瞎子和聋子”。飞行员自然不会打开“第13系统”施放干扰,也不会压大坡度机动逃跑,继续按照原定航向大摇大摆地飞行。

  当U—2飞机距阵地xx公里时,射击标图员依据制导雷达情报测出航路捷径12。

  汪营长下令:“三发导弹消灭目标,发射。”

  引导技师按下发射按钮,三发导弹间隔6秒依次腾空而起,发出雷鸣般的吼声,三条火龙朝着目标冲去。

  营长、一连连长、引导技师紧紧盯着,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导弹信号和目标信号运行情况。当第一发导弹与目标遭遇的瞬间,显示器上显示出“仙女散花”般的景象。紧接着第二发导弹又击中了目标。U—2飞机的高度急剧下降。

  “第一发导弹击中目标!”

  “第二发导弹击中目标!”

  引导技师张富达用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营长报告着。这个声音通过营长手里的对讲机又传到了指挥所,传到了一连各车,传到了二连隐蔽部,传到了雷达站的指战员。整个阵地一片欢腾,全营战士不顾寒冬腊月深夜的严寒,在阵地上蹦着、跳着、欢呼着。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官兵们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营长汪林激动得热泪盈眶,命令指挥所上报战果:“一营消耗导弹三发,击落U—2飞机一架。”

  原标题:红箭升空U2坠地 导弹老兵追忆第一代地空导弹兵传奇战史

1965年1月10日,射击标图员胡崑(胡啟才)在国土防空中荣立一等功。

  胡啟才:兵民乃胜利之本

  “我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华北地区上空击落一架美蒋RB—57D无人高空侦察机!”听到新华社播发的这条喜讯时,胡啟才还在江西鄱阳二中读书。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他参军入伍的想法,并于当年报名参军,很快由一名老百姓成长为地空导弹第一营的射击标图员。在十年机动防空作战中,他深深地感受到:兵民乃胜利之本。

  1963年初夏,一营机动到宝鸡盘龙山设伏。当地百姓看到伪装成“地质勘探队”的一营官兵,以为是来勘探、开采地下宝藏的,因此,对“勘探队”并不太友好。驻扎后的第5天,有一个老乡家娶媳妇,不小心失火了,“勘探队员”们奋力灭火、抢救财产,用一车从山下拉上来的饮用水扑灭了大火,减少了老乡的损失。老乡们深受感动,从此把“勘探队员”当成好邻居、好朋友。

  因为山上地势高,没有地下水,老乡们的饮用水要从山下挑上来,一个壮劳力一次也只能挑两小桶,约35公斤重,所以水就成为山上最宝贵的东西。一营官兵主动挑起老百姓的桶,到2000米的山下担水,更加融洽了彼此的关系。老百姓就主动拿出自产的蔬菜水果,犒劳“勘探队员”,还帮着维护下山公路。

  前往广西宁明东兴县江平镇设伏,路上山多、水多、桥多,大小桥梁有39座,还有两个渡口,桥梁的最大承载能力远远小于部队兵器的重量。为了抢时间,必须在7天内把桥梁全部加固好并解决两个渡口的渡船问题,以保证部队顺利通过。在如此艰巨的任务面前,经广西军区领导一动员,上万群众日以继夜固桥铺路。当地生产队拿出全部积存木材,群众把准备盖房子的木材都献了出来,并将每只渡船绑上几十个汽油桶,以增加浮力。经过7天的奋战,桥加固好了,渡船问题解决了,保证了部队按时顺利通过。

  当部队到达江平镇的阵地时,发现这里是围海造田造出来的一块平地,表面几十公分较硬,下面就是稀泥浆,兵器车根本不能往上开。要把阵地建在这里,只能往地里填石头,工作量很大。

  军情急如火,战备重如山。县武装部一号召,当地的汉族、京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立即赶来支援,男女老少肩扛手抱,运来了2000多立方石头,抬来了100多立方木材。先将整个阵地铺上一层厚厚的石头,在石头上面摆上粗大的圆木,然后用铁丝和钉耙将圆木紧紧地固定在一起。就这样,一个符合要求的特别阵地和导弹发射架掩体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建成了,使部队准时进入战备状态。

  1962年,四个导弹营合力在江西上饶击落一架美蒋U-2高空侦察机。老区人民自发拿来花生、蜜桂和红枣,载歌载舞慰劳部队。他们对“蓝衣队员”说:“你们与当年方志敏领导的游击队一样,是人民的子弟兵,你们打了大胜仗,祝贺你们!”

  1965年1月10日晚上,一营在内蒙古萨拉齐击落一架美蒋U-2高空侦察机。当地蒙古族牧民连夜冒着严寒,在荒芜的大草原上搜寻飞机残骸和敌飞行员,并在第二天协助一营官兵生擒敌飞行员张立义。他们还热情地送来马奶酒和牛羊,为子弟兵庆功。

  “在十年机动防空作战中,像这样军爱民、民拥军的例子太多了。我们的地空导弹兵正是在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才取得了击落9架美、蒋高空侦察机的辉煌战绩。”胡啟才感触地说。

  地空导弹第一营的征战实践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无情的,那种慕于虚荣、荒于训练、疏于战备的部队即使兵力再多、武器再新、装备再好,也是不能打胜仗的。胜利从来属于千锤百炼的部队,属于智勇双全的军人,属于默默付出的家人,属于热爱和平的人民。(游建阳何晓闽 郭强,资料图由导弹一营提供)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60850000

上一篇:日本战史中描述的国军顽强惨烈抗战
下一篇:红箭升空U2坠地 导弹老兵追忆 第一代地空导弹兵传奇战史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