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湖区首个“百亿级”工业企业
760 2024-12-10
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战机像它一样,在获得极高赞誉的同时,无边的诋毁和贬低也如影随形,高度的赞赏和不断的贬低反衬出了它鲜明的特点,它,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富个性的战机之一:苏联米格-25 截击/侦察机,它应高空的威胁而生,其设计初衷原是为了在两万米以上的高空截击入侵的地方侦察机和轰炸机,然而,在它 1,300 余架的生产份额中,却有 60% 是侦察型或侦查轰炸型,高空高速的巨大突防优势使得这架本来是用于守卫苏维埃领空的巨大战机最终却只是把截击当成了“副业”,由一面坚厚的盾牌,摇身一变,成为了刺穿敌方防控体系的一支利矛。
笼罩在它身上的传奇色彩还远不止于此,这架诞生于北方苦寒之地的优秀战机,却从来没能在自己家门口一展身手,它真正冲锋陷阵的战场,却远在千里之外的中东。颇具悲剧色彩的是,在它以精锐的武装和矫健的身姿傲视群雄的时候,它没有得到上阵杀敌的机会,而当它垂垂老矣的时候,它却不得不以孤单的身影,去冲击由更加新锐的敌军战机组成的坚厚的空中鹰墙,当它以迅捷的身影把那些后生晚辈戏耍于鼓掌之上时,它却苦于武备的落后,而最终没能于百万军中取敌上将之首级 ……
正在加力起飞的米格-25R
在历史的尘埃已然落定,强大的红色帝国已经土崩瓦解的今天,当我们拭去书卷上落满的灰尘,重新回忆起这架颇具传奇色彩的战机的时候,它曾经的矫健与无奈,荣耀和屈辱,依旧会让我们感动 ……
传奇的起点:米格-25 的设计与制造
1、 “第二空军”—前苏联国土防空军的建立与其初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945 年 5 月 8 日,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力苦战,苏联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凄惨的胜利。
战争带来的极大教训与创伤对苏联高层决策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纳粹德国那一记迅雷不及掩耳的空中突袭。在那次突袭中,庞大的苏联空军还没有出击就损失了绝大部分的一线战机,惨重的损失使得前苏联前线航空兵(V-VS)几乎是在战争开始的第一时间就丧失了对苏维埃天空的控制权,万字徽点缀的德国战机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在苏维埃的天空肆意妄为 ……
战争的伤痛使得原本并不十分重视空军建设的苏联红军高级将领们认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意义和夺取制空权的艰难,而在大战结束之后,满目疮痍的苏联在面对强大而富裕的西方国家时,面对西方那几乎可以遮满苏维埃辽阔领土的庞大机群,刚刚经历了残酷战争的苏联人很清醒的看到,要想在未来与西方的大规模战争中稳固的夺取制空权,其难度不亚于让西伯利亚的大地开满锦绣的木棉花!
残酷的现实迫使苏联人不得不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苏联那庞大的空中力量被赋予了与西方国家空军完全不同的使命,它们的主要使命既不是使用航程巨大的四发轰炸机对地方的腹地发起毁灭性的战略轰炸,也不是使用机动灵活的强击机以及战斗轰炸机对地方战线发起纵深突击,西方国家强大而完善的空中力量使得这些曾经被杜黑奉为空军第一使命的战法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苏联空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将被赋予一个防御者的使命,即使用各种前线歼击机和截击机阻止西方重型轰炸机对己方腹地的入侵,并在前线上空有效应对敌方强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遮断打击,保障己方强大的地面突击集群顺利达成突击---至于敌方的空军,当己方地面突击集群的突击达成以后,暴风雨一样的各式炮弹会很妥善的在地面为他们提供“全天候服务”的!
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之下,战后苏联的航空兵器研发从一开始就显得十分的“非主流”,这从苏联第一种跨入喷气时代大门的实用战斗机米格-15 的身上即可看出一二,在截击至上的思路影响下,米格-15 并没有像西方战后第一代喷气战斗机那样,沿袭二战中的空战经验,装备弹道平直,弹幕密集的。50 英寸机枪或 20 毫米航炮,而是直接装备了 23 毫米乃至 37 毫米的大口径航炮,并且在气动设计中极端重视高速和垂直机动,由此打造而成的米格-15,虽然有着与西方战斗机近似的外型,但近似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轰炸机杀手”的面目,无论从飞行性能,武器配置还是作战战术上,米格-15 都更像是一个专门用来在万米高空追逐并击毁那些体积巨大的西方四发轰炸机的猎手,而不是像它的西方同类一样, 成为在 5,000-8,000 米中空与对方战机捉对厮杀的空中骑士。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瓜分了德国的航空科技人员和技术资料,后掠翼设计是其中比较成熟的部分,相比美国的 F-86,MiG-15 在气动设计上就接近德国的 Ta 183,功能上也是如此
极端重视防御以及本土防空安全的思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空军内部的裂变,一个全新的军种从此应运而生,1948 年(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是,米格-15 也在这一年开始批量交付部队,并迅速成为了这一新生军种的主力装备),在卫国战争第一元勋朱可夫元帅的建议下,苏联在二战中战功卓著的各主要城市专属防空部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极具苏联本国特色的新军种—国土防空军(缩写为 P-VO),新生的国土防空军全面接过了原本由苏联空军负责的国土防空任务,并获得了独立发展战机的权力。新军种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苏军最高统帅部以及部长会议的格外青睐,刚刚投入批量生产的米格-15 歼击机被优先供给了国土防空军,为此甚至影响了这款歼击机本来的主顾苏联空军的装备速度,但对于国土防空军即将承担的任务来说,米格-15 虽然各项性能都相当优秀,但较短的航程和低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却成了其承担国土防空重担的短板,在越来越复杂而险恶的防空环境下,米格-15 虽能应付一时,但却注定只能担任一个局部补充的角色。
1950 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以事实的雄辩证明了米格-15 的不足,前线参战的苏联空军人员发现,米格-15 虽然在昼间拦截 B-29 的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在夜间执行此类作战时,却因为机载设备的不足而存在无法有效发现目标的严重问题,而当时苏军装备的米波远程警戒雷达,在对目标位置的判定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差,再加上这些雷达对位置目标位置的判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直接导致米格-15 一旦无法被引导到距离目标相当近的位置,就无法有效搜索与捕获目标并发起攻击,最终导致拦截任务的失败。
紧迫的现实使得苏联人加紧了研制全天候专用截击机的步伐,但基础工业的薄弱再一次绊住了他们前行的脚步,专用全天候截击机所需的雷达,以及用来制造大型全天候截击机所用的发动机都成了新型截击机研制过程中的重大羁绊,无奈之下,苏联人首先想到了在现有装备上加装简易雷达瞄准设备,以达到尽快形成全天候战斗力的目的。
安装了“绿宝石”雷达的米格-15P
事实上,早在 1949 年,米高扬设计局就已经开始尝试将一部“绿宝石”雷达安装在米格-15 上,以使得米格-15 具备全天候截击能力,但由于米格-15 基础性能的限制,安装雷达以后的米格-15P 飞行性能出现了相当大的下降,使得苏联军方和米高扬设计局最终放弃了这一型号的批量生产,最终米格-15P 只进行了少量的试生产。随后,全新的米格-17 出现了,更换了的发动机使得它拥有了更加优异的飞行性能,而且也能承载更大的重量,这使得为米格-17 安装截击雷达成为了现实的可能,于是,最终绿宝石雷达花落米格-17,这对组合被赋予了米格-17PF 的编号,于 1951 年夏天通过验收,随即大量装备到国土防空军,成为了那个时代国土防空军的全天候防空主力。
MiG-17 则在优化水平机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高空性能,并安装了加力燃烧室,PF 型还加装了雷达,进行全天候截击
米格-17PF 是最典型的米格-17,装备有机载雷达
米格-19 更进一步,同时具备高机动性和超音速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