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方城王文辉哭诉冤屈律师拍案
3408 2024-10-28
原标题: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 扶贫支农保民生 湖南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12日上午,湖南省财政厅召开迎接党的十九大新闻发布会。
华声在线10月12日讯(记者 李昆励)12日上午,湖南省财政厅召开迎接党的十九大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了全省财政改革发展成果,并从多角度展现了湖南财政收入“蛋糕”的“全景”。
发布会公布,截至2016年底,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252亿元,是2012年的1.45倍,年均增长9.7%;其中地方收入达到2698亿元,是2012年的1.51倍,年均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339亿元,是2012年的1.54倍,年均增长11.4%。市州财政实力大幅增长,县级财政发展强劲。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市州达到6个,超过2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7个。
服务发展卓有成效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调整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快资金调度等举措,较好地保障了全省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出台扩大有效投资的八条财政政策,引导各类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筹集专项奖补资金42亿元,支持化解钢铁、煤炭、烟花爆竹等行业过剩落后产能。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城市棚户区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50%。全面推开营改增,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累计减轻企业税负170多亿元,是我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减税。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目录清单管理,所有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全面落实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各种税收金融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积极破解融资难题。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创造性地推出普通“财银保”、扶贫“财银保”、外贸“财银保”等政策,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外贸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建成覆盖全省的融资担保体系。
大力扶持产业发展。从2013年起,省财政累计投入62亿元,分三轮启动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支持33个县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从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筹集资金2亿元,吸引了大量移动互联网领军企业集聚长沙。严格落实补贴政策,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推动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省内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全力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突出加大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投入,自2015年起共投入7亿多元。支持湘江新区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配合出台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二十条”新政,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出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奖补办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贷款,新增37个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赠款项目9.4亿美元。进一步密切高层次国际财经交流合作,“湖南省政府性债务管理能力提升项目(DPL)”实现了世界银行发展政策贷款项目在国内的首次落地,2018年对非投资论坛将落户长沙。
支持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城镇土地使用税实现“提标扩围”。集中财力,投入352亿元用于支持湘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82亿元支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30亿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唯一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获得中央专项财力补助,55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范围,区域、流域和要素“三位一体”生态补偿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政府“两型”采购也在全国率先启动。
扶贫支农力度加大
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方略。到目前,我省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7.3亿元,从去年开始,全面推开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预计到今年年底下达贫困县统筹整合范围内的财政涉农资金将会超过380亿元。近两年筹集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长期政策性贷款等资金250.8亿元,帮助约44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推出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政策,对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保费专项补贴。
加快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农业“休养生息”政策,投入52.2亿元在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扶持制度,农业“三项补贴”实现“三补合一”。2015、2016年两年间整合各渠道各层级资金133亿元,加大高标准农田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
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投入29.1亿元支持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综合园和特色农业产业园。投入2.4亿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投入4.4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网,省级政策性特色农业保险险种达到12个,巨灾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建制镇示范试点,启动实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出台并乡合村财政奖补政策,村均运转经费保障标准提高到9万元。
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2016年,全省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达444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2%,是2012年的1.6倍。
在教育方面,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4412亿元,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提高了各个教育阶段的生均经费拨款水平;统一城乡免费教科书、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和校舍维修改造补助等政策,实现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建成覆盖各个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贫困县全覆盖。
社保和就业方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保持“十三连调”,预计月人均水平从2012年的1473元将提高到今年的227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85元。在全国首批开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农村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1824元/年提高到3026元/年,与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建立健全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动态调整、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等制度。支持启动实施“双百资助工程”“2151工程”,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973.7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40元/人提高到450元/人。累计投入110.55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5元/人提高到50元/人。支持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支持开展消除血吸虫病2016―2025年行动计划。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文体事业方面,累计投入479亿元,用于支持公共体育文化场馆实行免费或低费开放,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以及“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等公益性文化项目顺利实施,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财税改革稳步推进
建立了预算公开涉密清单管理制度,涉密事项上清单,清单之外全公开,在第三方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我省省级财政透明度居全国第二。
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所有非税收入取消收支挂钩,超收收入不予返还,由预算统筹安排。
大幅整合专项资金,严控自由裁量权,省级专项由十八大前的上千项压减到78项。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293项公共服务和管理事务逐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强化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管理,探索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期融资规划,加快置换存量债务进度,完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了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在水利领域率先出台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办法,实现了改革的“破题”。按照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稳步推进省以下法院、检察院财物省级统管。
财政管理更加规范
深入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推动出台了《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等一批重要财政地方性法规。
严格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细化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大力推进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启动实施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覆盖省本级、市县预算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稳步推进,省本级实现预算单位、代理银行、支付业务三个全覆盖。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绩效目标管理覆盖全省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第三方评价机制初步建立,评价结果得到有效运用。
理顺投资评审职能,拓宽投资评审范围,十八大以来全省共完成投资评审金额8871亿元,综合审减率达17%。加快推进财政监督转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检查,重拳整治“雁过拔毛”式腐败,推广运用“互联网+监督”,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
全面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保障国有资产权益。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稳步扩大采购的规模和范围,2016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604亿元。修订出台公务支出管理办法,从严控制行政成本,“三公”经费开支五年来只减不增。
全面推进会计制度实施、会计人才培养、会计改革落地,注重强化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管理。稳步推进财政信息化,为财政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基本完成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工作。
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持续转变干部作风,打造过硬财政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