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方城王文辉哭诉冤屈律师拍案
3222 2024-10-28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周水水
这个城市的气质一直都没有变过,用一种稳定的精神持续多年深耕创造。经历过周期兴衰,不改其志,只求拼搏。
苏州很拼
3月20日,苏杭和上海的领导开会时,都提倡脱下口罩。其中,苏州的会是上午开的,杭州和上海的会是下午开的,苏州还是比它们都快。
此前,3月5日,惊蛰,苏州召开全市作风大会。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选在惊蛰日开会,因为“春雷一声万物醒”,苏州也到了全面复苏、抓紧行动的时候了。
苏州,还提出了一个“以四面八方为视角”的发展观,即东看上海、西看南京、南看深圳、北看南通,满满的,都是对标感和危机感。
2019年,苏州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1.8亿元,保持全国第五;实现GDP1.92万亿元,全国第六位,比去年上升了一位。
看21世纪的中国大陆/内地城市GDP排名,苏州最好当过全国第四,那是2004年,苏州3450亿,深圳3422.8亿(数据来源:各市当年统计公报;同期,上海7450亿,北京4283亿,广州4116亿)。2005年,深圳4927亿,苏州4026亿,苏州从第四位到了第五位;2009年,苏州又从第五位到第六位,2014年又从第六位到了第七位。2019年回归到第六位。
某种意义上说,苏州是有一些复兴情结的。
疫情发生以来,苏州和杭州这两座“天堂之城”几乎是各项政策反应最快的城市。
比如,苏州最早出台十条意见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杭州最早包高铁接复工乘客;
比如,杭州最快推出云招聘,云抢人,而苏州的线上招商引资从未停止,实行屏对屏签约,1-2月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2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5%,创出2008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的新高。这样的成绩真不容易啊。
3月7日,苏州高新区2020年春季重大项目签约暨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总投资716.6亿元的76个项目集中开工签约,它的口号是:不停步、不断档、不打烊。
苏州去年就提出“四个对冲”战略,一是要用新的制造业增量去对冲原有产业的转移;二是要用服务贸易的大发展去对冲对外贸易的减少;三是要用创新驱动和价值链提升对冲获利能力的减弱;四是要用外贸结构的优化去对冲中美贸易的下降。它永远是在“挑战-应战”状态下,任凭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它都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发展,其实是一种永不停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醒,该给中国经济摘掉“口罩”了,中国全面复工刻不容缓等等。有些城市是不需要提醒的、不需要呼吁的,它们的基因里,都追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可操作方案。这些都是自驱力很强的城市,而自修、自驱、自律、自发,成了这个时期的关键决胜要素。
疫情方面,自2月18日以来,苏州已经没有新的确诊病例了。3月10日,87例已经全部治愈,现存确诊全部清零,而且实现了零死亡。
这个古老的城市,这个中国最牛的地级市,为何有如此强烈的危机感、进取心和拼劲呢?
从顾炎武的实学看苏州的拼
我因为经常写城市,所以也会经常翻阅各种各样有关的材料。有一段时间经常闪现《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字眼。所以做了一点相关的研究。第一感觉是,研究区域政治经济地理,顾炎武乃是鼻祖啊。
顾炎武就是昆山人。
我在2017年写过一篇《2017年,别光研究心学,“实学”更能告诉你如何经营一个高产出的人生》,里面提到了广义和狭义的实学。儒学中一切关于身心性命、文化传承、学脉赓续、国计民生的有实绩实效之事,是广义上的实学,所谓立德、立言、立功,文章、功业、气节,其实都是实学,人生要有产出、有积淀。而狭义上的实学,就是明清时期兴起的“经世致用思潮”,强调实体、达用,代表人物包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顾炎武,就是那个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他的一生就是传奇曲折、高产出的一生。他不仅会读书,还会做生意,似乎没有他不能生存的环境。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代表读过的、行过的,还代表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经历、可包容、可实践、可想象、可生存。
他的三本最著名的代表作,代表了他的生产主线。他到大半个中国了解民情,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200万字),主要关心每个地方的兵防(军事)、赋税(经济)、水利(基础设施)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所以,顾先生真的是现在的区域研究、城市研究的鼻祖。从这三年激烈的城市抢人大战和城市竞合格局看,你就知道地理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结合度是如此密切。从来区域经济都是历朝历代的宏大问题。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姐妹篇是《肇域志》(全国性地理总志,318万字)。两部大著作,加起来500多万字,光是用毛笔写下来至少要用十年,何况还要加上更多调研、思考等等时间。
他还有《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代表作,光是写下来就要二十年吧。
他行万里路也用了大概二十年左右。他的一生是如此之满。
另外一本要强调的是他的《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他称之为“采铜于山”,即山铸铜,从深山开采矿石提炼精铜,以备铸造鼎彝或钱币之用,“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顾炎武不是读书,就是游学,他把阅读到的和观察到的材料,分门别类,然后加以综合分析,逐条厘订。
这是一种人生治学、经营事业的普适性方法。我这几年研究过贝聿铭家族和荣德生家族等,善积累、善总结、善融合、善向无形与精神层面转化,是这些家族传承的重要举措。积累主义,不仅限于财富积累,也可扩散迁移至其他方面。而每个人对每件要长期投入的事业,都应该有“日知录”的精神。
那些蒸蒸日上的城市、公司、机构,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有这样的日知、日新的精神。
如何产生日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外还要做百般事业项目的尝试。随着社会资源和社会实力的增强,人和机构能够做到的事情是逐渐增多的。
为了验证理财学识见解,顾炎武在西北地区搞股份制商业运营,于1666年和傅山、李因笃、朱彝尊等人集资垦荒于雁门关之北,他亲自指导经营,效果很好。据某些史料记载,顾炎武是清初山西票号的创始人。这个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他非常会经商,且很有钱,那是真的。他的外甥们官位未显时,都曾向他借贷,竟“累数千金,亦不取偿也”。
他还写各种调查报告,如《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等,都是对社会问题系统研究、实地勘探后写的报告。此外,从现在的眼光看,他还是个减贫政策专家。他50岁之后长期寓居山西、陕西地区,对那里的贫困状况深入了解后建议政府在西北招抚流亡百姓开辟旷土生产,还提出在西北种棉花、搞纺织,缓解当地的贫困。
记录是人生的一大事业。记录本身因为这个人天然存有历史观。人把每件事做到位,就是人文,把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有机关联度提高,就是“人文日新”的任务。事业本身出真知,每天都能修炼自我,都有精进,就是日知。
城市治理也是如此,把每件事做到位,追踪到位。除了实时记录总结的历史观之外,还有躬身入局的勇敢、果敢,这种拼劲是以人生为度量衡的。这一世,总要有理想、有气质,让这一代人过好,为下一代奠基。并且,跟财富积累一样重要的是,让下一代人能够翻得到这一代的奋斗精神的记录,以便代代相传。
如果古老的城市有实实在在的气质的话,那一定是行动和人文是并进的。事情是做到位,也记录到位的。一切都会向区块链一样,能被追溯,能够流传。经世致用,实学精神是在这个城市留存的。
明清时期的实学,影响最深的、继承最好的,无疑也就是江浙一带的人。人生只有不断奋斗、积累,才能回过头来有更好的记录和提炼。有历史积淀的地方,如果从现代人的脸上还能发现那活跃的精气神,那便是一种基因里的拼博,不求结果,只问拼搏。
“三生花草梦苏州”,苏州永远有可以让人记录的东西,只因它一直拼,站在现在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就会有充实感,它的精神就不会老去。
专业主义、积累主义、自律拼搏
十年前,我曾经参加过昆山下属一个镇的发展规划研究,深感每个干部的严谨、面向问题求细节的那种务实精神,而且整个镇的环境,现在回想起来,到处都是绿色的、高科技的现代花园的感觉。
以前也跟着国务院参事拜访过苏州市长、接触过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干部,给人非常职业和专业主义的感觉。
苏州的这种专业感觉,与杭州为首的浙江“店小二”人性细致服务的感觉还不太一样。首先是发源更早,其次是所有人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更加不分你我,只问拼搏。
总之,苏州的干部,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就是特别值得书写的、概念型的人群,因为整体风格稳定、气质统一、面向问题,总在追求真实,又不显得骄傲高调。
这个城市的气质一直都没有变过,用一种稳定的精神持续多年深耕创造。经历过周期兴衰,不改其志,只求拼搏。
再说一下顾炎武,他有一个自学方法,是“自督读书”,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并且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的一生没有困乏的时候。
经过一个多月的居家隔离,相信很多人体会到,2020年是个最大的自习自修的时空。城市也要诸多尝试,“明道救世”。这是个自觉自律的时代。城市也是有灵魂的。“苏式拼”,是一种有灵魂的、有序的、没有任何困乏感的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