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启动
2574 2024-04-12
提要
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嘉宾
戴洁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等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个新提法广受关注。与社会治理的其他领域相比,社会心态培育感觉是一个更加“软”的领域,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之间有何联系?其现实针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戴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跃升,通过不断提高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强的幸福感。
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不仅取决于得到了多少,也取决于欲求多大,以及在相互比较中的心理平衡程度。从客观角度而言,增加供给有助于消除匮乏感,而要提升幸福感,还需要人们适度把控欲望以及理性平和地认识分配中的不平衡。在社会群体中,具有差异化的个体心态会随着人际交互而相互影响并叠加强化,从而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心态。
与社会治理的其他领域相比,社会心态不易直接观察与测量。它往往具有多变性、易被引导等特征,是社会生活的“风向标”,映射着社会变迁中的各类问题,民众的诉求往往通过其释放。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心态,对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优化社会治理体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是检验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有利于提升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利于公民理性平和地对待纠纷,选择和平方式处理矛盾,减少社会的剧烈冲突。
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科学完备、体系完整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新时代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应有之义, 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三个基本要素
记者: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旨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那么,与我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内涵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性?
戴洁: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素质的精神文明,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心态反映了个人、群体、阶层、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是一个共生共享关系和相互建构的复杂系统。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良好的社会心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首先,说说作为社会心态的“自尊自信”。社会个体是否足够自尊与自信,不仅体现公民的自我认知程度,也对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心态的形成产生影响。在社会群体中,如果大多数民众在大多数时候能够有较好的自尊感知,就会主动加强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并注重在群体中所应承担的义务;而如果有较高的自信心,则会减少对社会或其他成员的依赖程度,更多地通过自身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社会氛围。
其次,再谈谈作为社会心态的“理性平和”。理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成员交往时,要通过讲“理”友善交流。这里的“理”,既包括道理、又包括情理、还包括法理。“平和”,是指处理与他人的事务时,要以平等与和睦之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平等之心、达和谐之境。我们常言,“冲动是魔鬼”,社会成员如果能够在处理纠纷、解决争议的过程中,以理性之念平和行事,则可较为容易地使纠纷得到解决,矛盾得到化解。在社会治理中,大力塑造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理性平和”的心境,有利于纠纷与矛盾的低成本解决,有利于减少社会摩擦,增进社会团结与互助。
最后,再说说作为社会心态的“积极向上”。“积极”与“消极”相对应,是指社会成员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外部变化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参与的态度;“向上”是指社会成员有理想、有追求,且将个人努力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寻求“增量”。“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生成,既有赖于社会成员对自我人生目标的追求,也有赖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公民个体之间的同频共振。在新时代,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进步与公民成长。
多元共治,构建科学系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记者: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我们如何内、外着力,构建起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步调一致的良好社会心态?
戴洁:良好社会心态和公民心理健康,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现代先进观念相结合,筑好个体的精神文化堤坝。当前,我们处于高度开放的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对社会心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们应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成员互助等积极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同时,在对外开放中也应加强对域外文化的甄别,让有利于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正能量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应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构筑精神文化堤坝,使民众既具备中国精神,又具世界眼光,塑造自信而开放的社会心态。
第二、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为个体的成长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良好的社会心态,有赖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我们既要加强公民法律素养,积极培育公民在法律框架内理性平和地解决社会纠纷的能力,也要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塑造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为个体的积极向上成长提供社会环境。
第三、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多元共治,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多元共治思想,注重科学性与政策性的结合。我们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坚持社会心态要干预与服务的观念,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社会工作者在良好社会心态塑造中的作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专业队伍建设,把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通过调和心理“小问题”,稳定社会“大环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才忠)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一、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着眼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以超凡的智慧和胆略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深入推进,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实践证明,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实践,“一国两制”事业开辟了新境界,“一国两制”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进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准确把握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方针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贯彻这一方针,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贯彻这一方针,还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贯彻这一方针,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贯彻这一方针,必须坚定反对“台独”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
三、推进香港、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在过往的人类政治实践中还从未有过。前人用超凡的勇气探索和突破,后人要以坚定的信念实践和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也进入新时代。要通过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积极作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继续面向未来加强青少年教育培养,坚定不移把“一国两制”实践向纵深推进,奋力谱写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新篇章。
四、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当前,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复杂多变,要把握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推动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