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最大石陨石,吉林市打造博
1213 2024-12-01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早在1999年就预言,21世纪中期前,中国将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明显超过日本,占与美国或欧盟同样大的份额,中国的货币也将与美元和欧元一样在全球具有影响。
——题记
记者:张铭研
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落地基础上,开始真正得到发展。
我国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开端于2009年,人民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落地。十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扩大,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2019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蕴含着勃勃生机。现在的成就离不开过去的耕耘,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其实,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最大贸易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理应顺应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从而促进全球贸易和国际投资。
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的地位仍将难以动摇;但不可否认,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平稳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尤其美元独大是导致全球经济金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所以,人民币“走出去”最终成为国际性程度较高的货币,与几大经济体货币共同构成多元世界货币体系,既是中国经济、贸易等相对综合国力增长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客观需要。
站在2019年这个历史节点上,深入探究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已经取得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阻碍?“一带一路”的建设如何更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具体措施都有哪些?记者带着诸多疑问,采访了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广西大学中国-东盟金融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再平。
杨再平对记者表示,从发展趋势看,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GDP占全球15%以上,贸易占全球11%以上,净国际投资头寸也占全球11%以上,但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份额仅占1.6%,在全球外汇交易总量中仅占2%左右,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刚过1%。中国的贸易占比和人民币国际结算份额占比相差极大。
“这种不对称、不平衡,是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货币的根本动能。更进一步的,人民币国际化,是确保中国经济不被绑架的重要途径,事关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基本利益。”他进一步说道。
美元独大导致世界经济失衡 经济危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征程开始的契机
当前世界经济货币格局,美元一家独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利用霸主地位,通过美元对其他国家“割羊毛”引起很多国家不满。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不论从经济往来需求还是对政治地位的诉求,不论从世界货币体系格局的演变过程来看,还是美元独大产生的各种弊端,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独大的固有矛盾导致世界经济失衡愈演愈烈。
这个固有的矛盾就是“新特里芬悖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支配的国际国币体系的是美元。美元的稳定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全球清偿力供应又依赖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国的“铸币税特权”又推动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新特里芬悖论”。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优势,不断地发行国债来驱动经济发展。因为全球对美债的需求量极大,因此美债收益率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样一来,美国企业就可以通过低廉的成本借款,政府也无需担心国际收支平衡或货币危机的问题。
在动荡时期,美债被视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投资者争相涌进这一市场,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但如果国际货币秩序发生改变,美国经济通过美债而获得的繁荣将面临威胁。因此,美元独大的固有矛盾实为世界经济失衡的主因。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再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其贸易赤字依然有增无减。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美国货物和服务贸易逆差总额为6210亿美元,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较2017年扩大688亿美元,增幅12.5%。2019年第2季度,美国进出口贸易赤字(年化现值)为6617.89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逆差为9176.34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2558.86亿美元。
第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日益意识到美元独大是世界经济失衡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的渊薮。人民币国际化最开始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流动性问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0月27日发表社论,“无庸讳言,目前这场世界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美国,源自美国人的借贷无度,寅吃卯粮,而这背后的关键则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这让美国能够轻易地操弄美元币值,转嫁风险和债务,贻害全球。”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应是渐进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曾公开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我认为是一个‘早产儿’,本来中国并没有打算比如说在2010年、2012年左右开始推人民币国际化。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流动性不够,因流动性问题导致了扩大本币的使用。那时,中国与部分国家采用了本币互换的方式支持贸易投资结算,缓解流动性问题。”
近年来,美国之外的各主要经济体苦于美元霸权而不得不掀起去美元化浪潮。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曾表示,美元不应该再被当作“唯一的全球通用货币”。德国外交部长马斯在2018年8月就呼吁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的新支付系统。在2019年2月底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俄方理事会会议上,俄罗斯内部讨论了金砖国家打造一款名为“金砖支付”(BRICS Pay)的全新支付体系的可能性。
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波次” 未来但欠三股东风
人民币国际化诞生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一些制度性缺陷,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增加新的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呼声不断提高。同时,中国经济总量迅速上升,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杨再平对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有“三个波次”。
首先,世纪之交到2009年为第一波次,发韧于边贸采用人民币。
其次,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由此启动了人民币“走出去”的第二波次。
最后,“一带一路”的发展,已为人民币“走出去”积蓄了更强的新势能,新一波次人民币“走出去”蓄势待发,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从2009年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扩大,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新选择。
那么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新特点有哪些呢?
杨再平告诉记者,
一是服务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持续上升;
二是证券投资带动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较快增长;
三是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境外主体在境内金融市场参与度显著提高,特别是债券通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境内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
五是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推出,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功能取得突破。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难题和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
其次,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
再次,合规审查,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
最后,CIPS 业务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在面对这些阻碍,我国一是坚持市场驱动,通过消除限制人民币使用的障碍,为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可兑换货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坚持经常项目可兑换,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框架,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跨境清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引导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实现离岸与在岸市场良性互动、深度整合;四是完善监督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杨再平进一步告诉记者,人民币国际化还欠三股东风。
首先需要相应的国际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市场,让“走出去”的人民币充分流动起来,而不至形成“人民币堰塞湖”,不至让人民币烂在非居民手里;
其二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让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货币,从而更深远更广泛地“走出去”;
其三需要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配套,确保相应的金融市场稳定,进而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让更多非居民有意愿持有人民币。
此三股东风,其一现在亟需,其二中期期待;其三长期必须。
人民币国际化沿着“一带一路”突破前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国家主席的身份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首次提出“一带”概念。其实,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的理念和“一带一路” 倡议目标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在稳步提升。
国家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在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多边机制和平台为重点,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政策工具,统筹发挥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逐步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机制。
杨再平告诉记者,现在具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主要有以下四个新势能。
一是贸易。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将逐渐成为贸易双方的首选。同时,人民币还作为交易货币,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能源项目的发展,加强建材类﹑矿石等能源的贸易,扩大人民币的国际需求。
其中,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预计未来10年内突破15万亿人民币。但目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人民币实际支付金额占比仅14%,低于总贸易25%的水平,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二是投资。2018年中国企业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双向投资潜力进一步释放。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两个最大的国际金融机构每年在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仅约3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投资需求,至少中方投资项目用人民币支付,就是很大的数额。
三是资产。已有60多国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截至2018年年底,各经济体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占比升至1.89%,超过澳元、加元资产占比。同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境外机构通过通道等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也在逐年升高。
四是基础设施。人民银行重点支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丰富了原有境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间人民币跨境清算形式,旨在促进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使用。近几年,多个国内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创建了分支机构,部分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达到了100多家。
当然,离岸交易市场的发展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已经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境外23个城市设立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
此外,微信支付可以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货币的支付服务,二者的广泛使用正成为各国各地更多使用人民币的动能。SWIFT网络也充分支持全球人民币业务等等。
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杨再平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托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中国消费升级后的巨额需求,及时调整国际收支战略,在“一带一路”国家,大幅增加进口,保持相当规模的贸易逆差;加强贸易和资本项目的互动协调,向国际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民币流动性。
第二,提高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的能力,让资金融通为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提供加速器。推动中资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海外合理布局,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大力发展多层次、 产品丰富的“一带一路”区域债券市场,提供富有吸引力的人民币金融资产。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增加人民币国际使用的灵活性、便捷性。
第三,深化“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和货币合作机制,与更多参与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扩大双边货币直接兑换和交易,签署边贸和一般贸易(与投资)本币结算协议。鼓励参与国金融机构更多地加入人 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实现人民币清算结算的全覆盖。
第四,构建庞大的人民币的海外资产池,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奠定人民币在次循环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发挥其作为区域货币避风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