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人人网 2017-04-25 18:09:33

一直从事研究如何提高国民阅读率、改善国民阅读状况的全民阅读推广人聂震宁,是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前中国出版集团总裁,他更是“全民阅读”连续11年的提案人,近年逐渐将注意力转向“阅读力”方面。在其新著《阅读力》中,聂震宁首次将“阅读力”这一概念提出并进行完整阐述,他认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阅读力亦应被视为人类阅读研究的起点与归宿。

读书读不懂,原来是阅读力不够

作为全民阅读的倡导者,去年聂震宁在南方一所“211”大学与学生座谈读书生活。

提问阶段,一位女生说自己很想读点哲学书,却读不懂,该怎么办。聂震宁告诉她,阅读需要循序渐进,提高阅读力需要长期训练,需要更多的阅读等等。他的回答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掌声,会场上静寂得让人尴尬。聂震宁深刻意识到,倡导全民阅读,鼓励更多的人读书这项工作还远远不够,如何提高阅读力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也是在提倡阅读的背景下,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聂震宁认为,提高阅读力,不只是传授一些方法就可以做到的。一个过去不爱读书、较少读书或者读书较少有心得的人,只把一些方法传授给他,并不能使他迅速成长为有志于进行终身阅读的饱读之士。一个阅读者,只有对于阅读的历史、阅读的内涵及其文化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能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其阅读力才可能得到较大提高。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

全球化时代的经典阅读如何选书

自由选择书目阅读,固然是阅读者的基本权利,可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在尊重每一位读者自由选择书目阅读的前提下,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对特定的阅读群体,推荐、引导阅读一些书目,也是责任之所在。

在推荐书目方面,聂震宁主张“分众原则”,读者层次不同,书目亦有所不同。阅读生活中并没有人人都要读的“必读书”,但应当有不少“应知书”。一个现代中国的读者,应当知道《论语》《诗经》《红楼梦》等;一个当代文学爱好者应当知道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鲁迅、巴金、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个当代哲学爱好者,应当知道《形而上学》《小逻辑》《老子》等。有了“应知书”,然后根据各自的理解力、需要和兴趣所在,再去选读一些书籍,是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

针对全球化时代的经典阅读,聂震宁进行了反思。他说:“人类的幸福并不主要在于财富和物质的进展,而更多在于生命体验的丰富与多样。可是,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全球化进程所污染。这时候,阅读经典将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而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一种坚守。”

移动互联网阅读不利于提高阅读力

数字阅读使得我们的社会真正步入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门槛正在变低。那么,当我们提倡全民阅读时,是在提倡怎样的阅读呢?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阅读?是读书还是读手机?是上图书馆还是上网?对此,聂震宁的观点是,提倡全民阅读就是提倡传统阅读——读书。

移动互联网阅读具有信息和知识传播的优势,阅读的碎片化倾向也更加强烈。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读文章,文章通常都不长,读起来比较轻松。尽管我们认为碎片化的浅阅读总比什么也不读要好,可是读什么和怎么读还是有层次高低的区别。读一本优质的纸书,需要更强的阅读力。一本纸质书通常几百页,坚持读下来,不仅读了好书,还磨练了意志,颐养了性情,阅读力也明显提升。聂震宁指出,全民阅读,特别是深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正途,而现实的阅读状态却是随时都有萎缩的危险,因此,对于读书,怎么提倡都是不为过的。

碎片化、肤浅化、浏览式阅读正在受到传统阅读所诟病,而智能手机阅读照样流行。鉴于当代生活特征,聂震宁建议不妨做一点融合,用手机阅读来弥合碎片化的时间,即:忙时读屏,闲时读书。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读一些自己喜欢读的东西,同时一定要挤出空闲时间读些纸书。

阅读力的核心是感知乐趣

聂震宁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纵观古往今来的阅读生活,读书目的有四种,即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和读以致乐。其中,最令人向往,同时也是“阅读力”最牢固树立的核心无疑是从阅读中感觉到乐趣。

聂震宁说他自己的真正阅读是跟随母亲开始的。母亲下班回家时总会从图书馆借本书来读,母亲读完,聂震宁便会拿过她的书继续读,《家》《春》《秋》《子夜》等大部头都是跟着母亲读完的。“小学五六年级靠母亲从县图书馆借书读,中学以后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书读,对我是莫大的快乐之事。”

时隔多年,聂震宁还能回忆起自己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叫做《牛虻》。而在后来的出版工作生涯中,聂震宁又购版权出版了《牛虻》(中文译本)。从阅读一本书到出版一本书,一本书和一个人的缘分,是如此的百转千回、机缘巧合,这对于一位爱书人来说,是一个有趣又值得珍视的阅读记忆。

聂震宁说,希望大家在推动全民阅读的时候,不说或者少说这一类话,例如:“读书改变命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想说的是,阅读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能改变人生。

“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读以致乐才是最终目的,读书应变成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国门时报》

上一篇:潼南:整合1100万元涉农资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便道
下一篇:康欣社区引导孩子“阅享生活”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