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圆满闭幕
897 2024-12-16
CBA历史上第一次选秀的报名及申请6月30日就要截止,它与NBA选秀有些类似,但又有很大不同,这从CBA选秀规则、球员薪金制定、球员选拔范围等多方面都予以体现。CBA选秀无疑将开启CBA人才的一条新的输送通道。但与此同时,在具体操作中又存在大量的难点和困惑。
简易版NBA选秀
在很多人看来,CBA选秀在大方向上是“模仿”NBA选秀这种形式,它的出发点也是希望通过选秀形式来缩小CBA球队间的强弱差距。众所周知,在NBA历史上有很多弱队通过在选秀大会上“慧眼识珠”,使得球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巨变。
但对比CBA选秀与NBA选秀,在规则上有明显的不同。像是CBA选秀球队只是采用“倒摘牌”形式,在上赛季排名最末的队伍自动获得“状元签”,可NBA选秀在这个方面明显要复杂一些:NBA没有进入季后赛的球队会抽签获得选秀签位,成绩越差获得选秀高签位的机率就更大。而在NBA选秀历史上也有一些不是排名最末球队却幸运获得“状元签”的事例。再比如在CBA选秀时,球队可以放弃选秀权,但不能交易选秀权,这与NBA也存在较大差异。在NBA选秀权完全可以作为球队交易的一个重要筹码,有些球队交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方的一些高顺位选秀签位。
对于以上这些CBA选秀与NBA选秀的不同,CBA联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对北青报记者解释称,由于今年是第一次CBA选秀,很多方面都还在摸索与尝试,因而在规则上简化了一些内容,避免出现错误。
大学生球员缺乏足够竞争力
NBA选秀有悠久的历史,参加选秀的球员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大学,这部分群体构成了NBA选秀的生力军,他们也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可在CBA并非是这种情况,在今年CBA选秀申请人群中,包括了CBA青年队球员、大学生球员与港、澳、台球员,而大学生球员这部分群体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短板”。
一个多年从事校园篮球的业内人士昨日对北京青年报记者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球员存在的问题:首先目前CBA选材超过90%来自于各个球队青年队的青训系统,即便会有部分CBA球员像是曾令旭、韩德君等出自大学生篮球这个领域,然而毕竟这样的成功模板并不多见,这也无法避免地形成一些落差问题,这些在大学里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球员都是大学联赛的佼佼者,一路明星生涯走过来,但在与CBA青训球员的对比中,他们又受困于训练时间、质量、康复等因素影响,这使得校园球员在技术与体能差异等方面远高于身材、天赋的差异,这些球员进入CBA球队后,又会面临很难进入轮换阵容的问题。换言之,他们的竞争力不足。
其次,大学校园的明星球员多是具备较高学历,也有不少是名校背景,他们其实也是各大企业争夺的目标,即便不打CBA而是打业余篮球,也是收入相当不错,这些更多选择,也是阻碍他们选择CBA的一个重要因素。
港澳台球员参加选秀遇困惑
在今年CBA选秀时有一部分群体是港、澳、台球员。可在以往,这部分群体的球员要想打CBA,是直接与对他们感兴趣的球队对接。而在CBA这些年中,像是浙江广厦队的林志杰以及此前在北京队打球的李学林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例子。但如今当这些球员需要通过CBA选秀的方式才能打CBA,球队间又无法交易选秀权后,这可能会令港、澳、台球员对于CBA产生一定的困惑。
北青报记者与一名多年运作中华台北球员来CBA打球的经纪人做了较为深入的沟通,他表示,客观地讲,来CBA打球对于那些中华台北球员是诱惑力较大的,毕竟CBA球队提供的薪水是比较高的,可是他们现在也有自己的困惑与疑虑,就是他们要打CBA必须要通过CBA选秀,但一旦选中他们的球队并非是他们想要加盟的球队,可是球队间又无法交换选秀权的话,那么这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就不见得是好事情。
这名经纪人更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目前关于港、澳、台球员必须通过参加CBA选秀才能到CBA打球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到高质量的港、澳、台球员来CBA打球的信心,而这却是与CBA选秀初衷背道而驰的。
文/本报记者 宋翔
对比
NBA选秀也非一蹴而就
应该说,NBA选秀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很成熟的体系。但无疑它有今天的样子,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并在此过程中经过多次规则改变与调整。
如果翻看NBA选秀的历史,最开始时也有过规则简易的日子,举例而言,在1947年到1965年间,NBA选秀就出现过本地选秀的特殊规则,就是球队可以在选秀大会前主动放弃选秀资格,转而挑选一名本地的新秀球员,这样做可以吸引当地更多球迷的关注。再比如,在1966年到1984年间,NBA选秀“状元签”是由东、西部两支成绩最差的球队投硬币选出。
但后来,NBA选秀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在漫长的选秀历史与规则变革中,有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像是1985年,选秀开始向“乐透区”时代迈进,而且选秀轮数也缩小到只有两轮。从1990年到2004年,“乐透区”的规则经历不断调整变得更加合理。
如今,NBA选秀规则大体是这样的,在赛季常规赛结束后,14支未能进入季后赛的球队会进行“乐透区”抽签,根据抽签规则与中签概率,排名越末的球队获得高顺位的签位可能性越大,在抽完前三位后,剩下球队按照战绩从差到好,依次排序。而进入季后赛的球队,则根据他们的常规赛成绩排定选秀位次,成绩越好,选秀位置就越靠后。文/本报记者 宋翔
视点
选秀莫变成一场“秀”
不可否认的是,即将开始的CBA选秀,是CBA职业化进程中的一次巨大进步。CBA需要更多的人才输送通道,哪怕在现阶段这些通过选秀方式进入CBA的球员与那些CBA青年队的优秀人才相比,并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
回望CBA历史,能从大学篮球领域走入CBA的球员,不是没有只是不算多:已经退役的刘子秋与正值当打之年的曾令旭,都是从清华大学走出来的校园篮球精英;辽宁队的当家中锋韩德君在进入CBA前,曾经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的队员征战过三届CUBA联赛,被称为CUBA第一中锋。他们,是大学球员进入CBA的代表,但并未形成气候与规模。
CBA开启选秀后会改变这一局面吗?这个问题待解。但无疑会有更多数量与不同类型的大学球员有望进入CBA球队的选择视野。举个例子,今年想要申请参加CBA选秀的武汉理工大学男篮队长李文峻身高只有1米74,这样身体条件的球员在以往几乎是不太可能打CBA。但当CBA选秀开始后,至少这样类型的球员能拥有更多一点的机会。
但就如同NBA选秀最初时也曾经遇到大量问题,并在之后不断调整选秀规则一样,可以预见的是,CBA选秀也会经历类似的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只是因为有了NBA选秀的成功模板与成熟经验,可能会使得CBA在选秀上少走一些弯路,避免一些挫折。
可又不得不考虑的情况是CBA长久以来形成的选材基础与人才输送体系,并且更为关键的是,CBA并不具备NBA那样的人才基础,这使得CBA选秀会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也是CBA并不能完全照搬NBA选秀的最主要原因。
只是希望CBA选秀能够不要到最后沦为一种形式——每个赛季前的球员摘牌大会其实就好似走过场,因为中国篮球太过需要人才的流动与选材的多样化,也太需要一些规则与制度上的革新并向前发展。
文/本报记者 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