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推出了全新音乐类综艺《声入人心》,这是国内首档原创声乐竞演节目,聚焦的是美声这一相对小众的唱法。节目中,廖昌永、尚雯婕、刘宪华3位出品人将在100天内,对36位演唱成员进行分组打磨、陪伴成长。经过10轮训练,评选出10次TOP6首席,最终的6位首席演唱成员,将获得大型美声音乐会全国巡演和发行音乐专辑的机会。本以为美声的小众会限制节目的传播,但《声入人心》甫一播出便在互联网上走红,也许可能复制《中国有嘻哈》带动嘻哈走红的奇迹。
《声入人心》海报音乐类选秀是中国综艺市场类型化程度最高的种类之一,从《超级女声》开始,到之后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蒙面唱将猜猜猜》《金曲捞》《明日之子》《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每一档节目在赛制、舞美、选手等方面都有所侧重和创新,但它们都没有脱离流行音乐的一亩三分地。流行音乐选秀市场迅速饱和,优秀的歌手资源几被耗尽,经典的华语流行老歌也快被淘尽了,只消耗不生产,流行音乐选秀后继乏力,天花板效应已经显现。
《声入人心》具有开拓性的地方在于,它突破了流行音乐这一维度,聚焦的是美声这一为多数观众所陌生的新世界。《中国有嘻哈》让小众的嘻哈点燃了年轻人的热情,这让制作方嗅到了多元化音乐市场的可能性。只不过与嘻哈相比,美声与年轻人的隔层更厚。当今乐坛三种主流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通俗唱法)。流行唱法大众最为熟悉,普通人随便哼两句也可以归为流行唱法;民族唱法吸纳了戏曲、曲艺、民歌等因素,具有中国特色,观众也不陌生;美声唱法来自于西方,具有相对高的演唱门槛,多用于演唱古典音乐,曲高和寡,一直不太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老一辈还知道帕瓦罗蒂廖昌永戴玉强殷秀梅,90后、00后可能就觉得很陌生了。
参加《声入人心》的选手被称为“三高”从《声入人心》的选手,也能够窥见美声的专业性。不同于流行音乐选秀,选手几乎没有门槛的限制,厨师司机保安农民学生,想唱就唱,只要唱得好就有机会。而这回《声入人心》的36名选手,则被称为“三高”选手,音乐专业素养高、演唱音域高、身材颜值高,随便挑一个都是毕业或就读于国内外顶尖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比如伯克利音乐学院、朱莉亚音乐学院、乌克兰利沃夫国立音乐学院、维也纳普莱纳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
《声入人心》首期开场有这样一段画外音:“我是站在追光之外的追光者,他们说不够流行就不够资格,他们说高雅冬眠你休想叫醒。”《声入人心》想做的是,将曲高和寡的美声带出圈层,让更多人了解美声、接触美声、热爱美声。让美声“流行”起来,受益的不仅是受众,也是美声本身。毋庸讳言,美声当下的境遇非常尴尬,唱法导致声音辨识度太低、歌曲更新速度基本停滞让选手无歌可唱,没有新鲜的血液流动,艺术家不出去,老百姓进不来,原本小众的美声愈发小圈子化,越来越近于孤芳自赏。
《声入人心》同样不能免俗地打起了“小鲜肉”牌而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声入人心》的尝试可以说是成功的,观众纷纷在网上留言,“没想到小众的美声这么好听”“好听得起鸡皮疙瘩”“没想到唱美声的人这么帅啊”。除了音乐性本身外,颜值是《声入人心》主打的另一个策略,选手大多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小年轻。在这样一个男色消费时代,“小鲜肉”往往能够吸附巨大的流量,《声入人心》在互联网上的高讨论度,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选手中有不少唱得好又长得好的“小哥哥”。据说节目在海选选手时,淘汰掉了不少长得老和“土”的选手,这听上去颇为残酷,但当观众的主流审美是唇红齿白、浓眉大眼、玉树临风时,只有讨好观众才能赢得市场。这是《声入人心》的妥协和不彻底之处。
《声入人心》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专业人士的批评最为尖锐。尤其是跟韩国的同类型节目《the master》相比,《声入人心》的演唱虽能够吼住普通观众,但从专业角度看,就太不专业了;它也就是让普通观众看个热闹,看完很多人对美声仍旧一窍不通。这其实是部分事实,《声入人心》娱乐性有余,专业性略显不足;虽然节目组后期颇为精心地备注了“高音降E+14拍”“HighC+7拍”等花字,很多人依旧一头雾水。
《声入人心》随处可见的专业术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公众的“美声教育”但换个角度想,30年前,当不少人第一次听到港台流行音乐时,他们同样一头雾水,通过综艺节目将大众审美拉到了能够分辨出好坏的层次,中国流行音乐用了10多年时间。同样地,我们又怎能指望观众通过一档美声节目,立即对美声了如指掌呢?《声入人心》的意义不在于一步到位,而在于,它愿意尝试让美声走进观众,让观众走近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