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山:开年企业生产忙
394 2025-01-09
一大早到办公室,Q心理小编突然听到同事“哀嚎”:“为什么不让我看萌娃?”
对于“限童令”,各位网友是各执一词。
点赞派 ↓↓↓
反对派↓↓↓
广电总局的这一决定,好像确实伤害了一些观众的“利益”。无论广电总局是从哪方面考虑,但不容忽视的是,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孩子们,他们是怎么想的?
我们无法直接去访谈真人秀节目中的孩子,问问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但较早成名的明星谈及了自己的感受。
《十七岁不哭》中那个成绩优异、有着淡定笑容的简宁一夜间成为无数青少年的偶像,简宁的扮演者李晨(没错,就是范冰冰的那头大黑牛),觉得自己是个腕儿了,拒绝扮演普通的角色,年少气盛也让他疏于反思,毕业一年多未能接到戏。
有段时间李晨不想说话,一个人闷在屋里狂写日记,最后都有点轻度抑郁了。如今想起,他感慨颇深:“年少成名其实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每个人都应该在相应的年龄承载他能驾驭的东西。”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最出名的童星金铭,有人知道吗?
她曾在电话采访中说,虽然童星的经历让她比同龄人见识更多、经历更丰富,但同时也让她除了拍电视剧、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外,其他时间都是在补落下的功课上,总感觉很累,所以她还是觉得孩童时期应以学习为重,过正常的校园生活。
当然,对于那些关注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来说,“限童令”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首先,过早成名的孩子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成名孩子的一言一行被曝光在聚光灯下,一些优点和缺点可能被放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身心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儿童进行过度赞扬,容易让孩子变得浮躁、骄傲,会使其无法看到自身的问题;而对儿童进行过多的负面的报道,也会使其信心备受打击。
他们无意识的举动和行为也可能受到观众的诟病,诸如“坏脾气”、“公主病”、“无理取闹”、“太有心机”等等标签便被贴到孩子身上,这些负面的评论对于大人都尚且可能造成些许阴影更何况是孩子们,这样会眼中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乃至身心健康。
第二,对其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有些成名的孩子,很多的事都有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经纪人进行包办了,有些事情自己无法动手,更有甚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此外,他们过早进入工作状态,平衡工作和学习,也是对他们极大的挑战。
第三,社会适应受到限制。
成名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很封闭的,与外界接触很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演艺和学习了。他们无法亲身去了解外界的世界,对外界的世界可能认识不清或过于乐观,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会有影响。
说到这儿,想到《爸爸去哪儿》中小家伙们去卖东西或者去找食材,他们最后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不否认孩子们在完成任务中付出的艰辛,却仍然会略有担心,孩子们会不会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难。
第四,可能带来巨大心理落差。
有些成名的孩子早期风光无限,可是长大后却十分平淡,很多童星从明星无奈回归到普通人身份。这其中的心理落差,可能需要他们长时间的调整和适应。
最后,孩子的攀比不容小觑。
台湾童星小彬彬的两个儿子,小小彬和迷你彬都已进入演艺圈。在一次活动中,记者看到迷你彬有些疲惫、有些生硬又要努力配合大人表演的样子,十分辛苦。而在一次访谈中,爸爸说的一句话更让记者唏嘘:“迷你彬会嫉妒哥哥小小彬比他红,所以我会多照顾弟弟一些。”
兄弟之间都会互相攀比“红与不红”,在一些多成员的组合中,那些孩子难道不会比较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受欢迎程度吗?
更重要的一点,有的普通小观众在收看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后,也会将自己与电视中的小孩进行比较,抱怨自己的家庭不富裕,产生了“家庭出身决定命运”的错误价值观。
有人会说,孩子成名,做童星,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宝贵经历,一种锻炼。可是,孩子小小年纪就要融进大人的世界,接受商业活动的生意规则,获得金钱报酬,这一切是以付出童年快乐成长为代价的。
也许,把握孩子成长中“快乐”与“锻炼”的比重,是家长们更要去思考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由Q心理用户原创,转载时,请注明来源Q心理及作者姓名。如有其它需求,请通过media@qxinli.com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Q心理(qxinli_com),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父母都已经关注,就差你了!
官方网站:Q心理,去发现更多干货,还可一键下载APP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