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上升 生产
1932 2024-12-11
“老东西”总想年轻化,非遗也不例外。6月21日,CCTV7出乎意料的播出了一档让高校大学生与非遗手艺人合作的文创节目《老艺新生》,新学生向老手艺人学习,老手艺人给新学生解惑,你来我往,交流对抗,诞生了一些有趣又奇葩的作品。
26岁的彭星星是南京艺术学院研2的学生,学的是首饰设计专业,热爱手工,喜欢鸭子,做了许多鸭子外观的工艺品去摆地摊。
这是彭星星第一次参与节目录制,和她同时参与录制的还有师妹黄越、通花瓷陶瓷工艺美术师刘丽莎。
这个临时搭凑起来的师生组合包藏了这档文化季播节目的所有野心。在每一期节目里都有2名高校学生在老手艺人的带领下去探秘非遗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参与节目的学生提供可行性的创意设计,老手艺人给与技能支持,最终结果是让这个非遗产品以新形象呈现。
最近两年,这些带有设计感的文创产品,已成为最受年轻人追捧的心头好。就电视节目来说,《国家宝藏》是国内最初走上这条路的节目,它的文创产品在电商平台大受追捧。看到文艺青年们的巨大消费能力,《非凡匠心》、《上新了故宫》、《老艺新生》节目也纷纷跟进。
赶上第一趟车才有意义
作为节目出品方之一的中国少数民族促进会找来了斯易文化为这档节目的录制慷慨出资,并提供8所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和8位手艺人参与到节目中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赵建新说:“这是文化传承与当代现实生活融合的范例。”
彭星星是幸运的。还在校,就能在老手艺人的带领下将那些文化的根魂一一了然。跟着手艺人在7天内共同开发出新产品也成了观众对这档节目最大的期待。
彭星星对传说中的“通花瓷”相当好奇。薄如蝉翼、下水不沉、落地不碎、比实物还轻的瓷梅花、桃花瓣片变成了她的灵感之源,经历了种种挫折,把瓷花寄在扇型瓷板上,最终成就了她的通花瓷胸针的设计。
(图为彭星星设计作品)
一同参与录制的黄越此时却在“默默流泪”。
如果说彭星星领悟到的是通花瓷的“寄花”之魂,那黄越领悟的则是“通花”之魄—— 一种雕空技艺。
在此之前,黄越对通花瓷的印象是“平面的”。这回,她在通花瓷诞生的地方呆过,触摸过,看到了立体的通花瓷,一面曾经很辉煌,一面日渐式微。
和时间赛跑是保持瓷土的湿润性和可塑性的核心,不出所料,因为形状太小,黄越的首个通花瓶制作失败。
(左起南京艺术学院学生黄越、彭星星和通花瓷工艺美术师刘丽莎)
“出于对手艺的尊重,我不应该做砸。因为这都是在前人心血的基础上进行的,做砸了就是辜负了前人”黄越哽咽。
在挫折中重生是每一位手艺人需要面对的课题。穿越了百年之后传承到手上的生命力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延续,手艺人对工艺也开始产生了崇拜和敬畏之心。
节目首播后,观众在弹幕里评论连非遗都开始年轻化了,你却还在原地踏步。“传承需要年轻人接棒,这次南京艺术学院的同学把通花瓷做到很现代的配饰上去,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相信通花瓷传承和发扬的希望才会更大。”刘丽莎说。
保持传统基因的梦想与现实
《老艺新生》一共八期,每期25分钟,目前已更新2期。
每期节目,一所高校的2名学生都会搭档一位手艺人,组成师徒三人组。
第一期,就是上文所说的通花瓷,第二期是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和翁山香。
(左起翁山香谱传承人翁来英、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刘可欣、孙家宝)
每期节目,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先是手艺人带学生了解这门手艺的内涵;然后学生通过了解,按自己想法开始重新设计;最后学生和手艺人一起合作打造一款节目创意文化衍生品。相信比起封闭叙述的纪录片,观众更愿意看到这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新颖形式。
坦白说,这档文化真人秀有野心,但是商业味却几乎没有。说有野心是因为其最大的意图,就在于通过推广老手艺,起到销售手艺周边的目的。说没商业味则是学生的作品更多因概念而设计,能否生产未可知。
所以这次在《老艺新生》的淘宝形象店《这就是手艺》里,更多呈现的产品还只是出品方自发设计的新产品,值得称赞的是这些新产品在外观创新的前提下保持了更多的非遗技艺基因,而不仅仅是浮于图案印花这种视觉表象上,产品最终由扶贫车间的留守妇女制作而成,做到了让创新带动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老艺新生》衍生品虎翅麟角包)
(山西长治扶贫车间)
(山西长治扶贫车间)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超级大宝库,不仅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令人艳羡的商业价值。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感只增不减,让年轻人深度参与到创新中来,让纪录片少一份距离感,多一些不拘一格的大情趣。
获得年轻人的喜欢是《老艺新生》的努力方向。
附:图片参考
黄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