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这些企业被认定为新一批贸易
1358 2025-01-07
喝下香甜软糯的糊米酒汤圆,咀嚼香脆诱人的黑白麻糖,再配上灵动有趣的《武松打虎》皮影戏,2017年9月23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行第二站孝感探访在味觉与视觉的冲击下圆满完成。
麻糖·米酒 孝感千年不变的文化感知
选麻,去除杂麻、砂石等异物;熬糖,糖液挂片;扯糖,糖条蓬松,条纹感强……这是孝感麻糖的制作步骤,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
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
“如今的孝感麻糖在生产与工艺方面在继承中华老字号传统的基础之上发生了不少改变,我们在生产工具、工艺以及包装上上都有了较大突破。”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讲解员这样说道,她指了指陈列在一旁的传统麻糖包装,“传统包装因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往往采用粗麻纸、纸箱散装、桶装和简易塑料袋等进行手工包装,单调粗糙;现代的包装由于材料的多元化,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在装潢上创造性的融入了董永行孝、天仙配等故事。”
车间里工人们制作麻糖黄炎摄
相对于传统的麻糖生产技术,如今加入机械化之后,生产更加安全、便捷,产量也比以往增加了不少。厂房内工人们整齐划一的在操作台上制作麻糖,对于他们来说,薄薄的一片麻糖不仅是芝麻和糯米演变之后的组成品,更是家乡永恒不变的味道。
吃完麻糖,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感米酒第四代传人鲁建群阿姨已经在一旁用紫铜锅煮好了糊米酒汤圆等待着我们,香甜四溢。“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做米酒,每天耳濡目染都是做米酒,然后自己做小汤圆配在一起,很好喝。”这就是鲁阿姨的童年,伴随着米酒的清香,汤圆的软糯,一直走到了今天。
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
对于湖北人来说麻糖、米酒已经成为了孝感市的代名词,清晨早起来一碗汤圆米酒,配上热干面或油条,那将一天最完美的“开场白”。“我们的米酒跟外面卖的米酒有些不同,一般外面的米酒以清汤为主,我们则是糊汤,用紫铜锅煮酒保证味道的纯正,再加上一撮干桂花,一把红枣,这就是我们的米酒。”
当下的孝感米酒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米酒原味,为了适应大众人群口味,鲁阿姨开发了将近三十多种花式米酒,“有巧克力米酒,时令水果米酒,牛奶米酒,很多很多,我们可以根据顾客的口味来调节。”阿姨一边说一边告诉我们下次来一定要尝尝花式米酒。
作为孝感米酒的第四代传人,鲁阿姨培养了不少学生,“要勤奋努力,自己也要喜欢,我也不想藏着掖着,想把孝感的米酒文化发扬光大。”紫铜锅里的米酒汤圆还在沸腾,鲁阿姨还会一直做下去,这是信念,也是传承。
364天与皮影作伴 还有一天给家人
秦礼刚大师
梦泽影戏台后不足十平米的空间里,秦礼刚、潘登民、李春彩,陈红军正在为大伙儿张罗皮影戏《武松打虎》。秦老师和关门弟子陈红军负责前台,潘老师和李老师负责后台,影子与锣声相呼应,武松的醉步,老虎的凶猛,演绎的活灵活现。
潘登民(左)、李春彩(右)
2012年,秦礼刚老先生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自己创办的梦泽影戏馆至今已有四十年,牌匾上的“梦泽影”三个大字是老先生当年自己用木板雕刻的,“我67年开始学皮影戏,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看,市场需求多,竞争也大。那时候我嗓子特别好,拜的第一个老师看我嗓子这么好没敢要我,怕我抢他儿子的饭碗。”说到这里秦老师笑笑,“没过五年,皮影戏就开始衰落了。”
梦泽影戏台牌匾
茶楼是以往演绎皮影戏的场所,随着电视机的出现,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茶楼也越开越少,“我看别人都不开茶楼了,那皮影戏在哪演?我自己就开了间茶楼,供大家买戏票,从一开始的一毛、两毛到一块,再从一块到三块,其他艺人都只卖两块,我都比他们卖的多。”
今年70岁高龄的秦老师依然保持的好嗓音,同为70岁的搭档潘老师和李老师也丝毫不逊色,“我们这一行女性很少,因为做这个太消耗体力。”但也有例外,在秦老师的77位大学弟子里有三位洋学生,分别来自法国的教师艾莉娅,美籍华人刘星星以及来自意大利的博士安妮,“他们都对皮影很感兴趣,跟我敬茶拜师。”
皮影
一年365天,秦老师在戏台表演364天,剩下的一天大年三十陪家人,“我的剧本很多,行话里称之为'路子',我一年演364天,可以5年不重样。”对于秦礼刚老先生来说,皮影不再是过往用于谋生的技艺,更多的是人生的追求与信仰,“我现在到世界各地表演,在全国高校演讲,每周去武汉两所小学授课,小孩子们都要拜我为师,以前我会担心皮影后继无人,但我坚持下来了,现在国家也重视非遗,我也想培养更多学生,不让皮影消失。”
秦老师的人生里有皮影,有戏台,有台前,有幕后,也有孝感云梦皮影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