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启动
2574 2024-04-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那么,报告作出这个重大论断都有哪些依据?
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改革开放以后又作了归纳和精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
“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从数据上看,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基础设施部分领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比如说,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不多,但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