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广州经验

人人人网 2018-05-19 18:08:52

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走在全国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既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走在全国前列”的重大使命,也要充分认识超大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准确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把广州建设成全国最平安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广州经验。

以“共建”为依托,完善社会治理人人尽责的机制

“共建”是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基础。“共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不同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分工,注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以促进治理过程中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一是要突出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广州市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有着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优势,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在加强法治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方面做出表率。越秀区东湖街以“三个全覆盖”推动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合、车陂街“四级党建网格化”工作体系及“一支队伍管执法”等经验均具有推广价值。

二是要更加注重促进联动融合与协同治理。广州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社会组织的培育也有较好基础,要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更加注重力量统筹、资源共享,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搭建多方参与的体制性平台。尤其是要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运用保险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前期基础工作较好的领域,进一步探索形成广州经验。

以“共治”为保障,拓展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途径

“共治”是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本质。“共治”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要求社会治理超越政府对社会自上而下的单边管控模式,让不同利益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协商,以预防和化解利益矛盾,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要系统总结广州近年来探索的经验,形成示范作用。

一是村民议事会制度。针对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矛盾,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从2014年起用村民议事会制度作为基层自治的补充,并将村民代表议事的议题内容和范围、议事的程序和表决等规范化、制度化,优化了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村民议事会制度是广州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创新,对于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更好地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制度。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制度最早于2012年在白云区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中进行探索,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代表、市民代表等组成委员会,就地区综合整治事务征询民意。其后广州市相继成立了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等,在重大城市建设、重大民生决策中听取民意,并形成制度。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作为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充分反映民意,是广州对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做出的有益探索。

三是社区共治议事会制度。广州首个共治议事会于2016年4月在白云区三元里街道成立。社区共治议事会整合了户籍居民、外来人口与基层政府三方代表,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社区居民与来穗人员就区域性公共事务共同协商,并协助配合居委会、街道开展工作。社区共治议事会为户籍居民与来穗人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促进户籍居民与来穗人员的深度融合,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具有示范效应。

以“共享”为导向,实现发展成果人人享有的目标

“共享”是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共享”强调的是社会治理要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要始终把民生优先原则贯彻在社会治理全过程,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近年来,广州在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基础,专业社工服务为支撑,社区义工服务、社区便民服务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市、区、街(镇)三级政务服务中心以及社区(村)公共服务站全覆盖,专业社工服务覆盖全市各街(镇)方面成效显著,涌现出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越秀区北京街都府社区等先进街区。正在大力推进的老旧社区和“城中村”社区“微改造”项目,作为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社区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这些经验为探索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促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区域平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必须高度关注人口的结构及空间分布,尤其对于像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要建设以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为特征的枢纽型网络城市,在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时就必须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常规配置路径,以人口数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依据,以“最佳服务半径”为原则,形成均衡、多中心的公共服务系统,保障城市不同区域居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的权利,并促进产业、人口与公共服务相匹配。广州市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推行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在公共教育服务领域通过推动市属学校建设新校区、委托管理等方式到外围城区办学,引导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延伸等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三是促进公共服务向广大来穗人员覆盖。目前广州市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持续呈现增长趋势。破解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难题,必须以促进社会融合为方向,保障来穗人员持居住证就能在居住地享有就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来穗人员全方位社会融合融入。总结广州推行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建设市、区、街(镇)三级来穗人员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做法,深化探索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管理服务新模式,为全国全省提供新鲜经验。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黄丽华

上一篇:精字着力 精准发力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下一篇:海门新涌现一批品牌社会组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